作者:林傳芃
出處:《第十屆發展研究年會──台灣經驗2.0:在地與全球的發展研究與實踐 》(2018年10月1)):1033-1052
摘要
本文從墟市文化與公共空間互為作用的關係,討論香港民間社會如何透過「墟市文化」的再生,「重構」公共空間──包括了實質空間的構成,以及論述的建構。墟市所在的地點大部分是公共的開放空間;空間的開放性使墟市的買賣活動得以進行,而墟市活動也定義了這些空間的公共性。近年,香港民間社會在重構庶民消費空間的過程中,借用依託在地名和俗語中的「墟市」召喚集體記憶,爭取公共政策的支持,而「墟市文化」也逐漸成為承載各種社會文化意涵的概念。本文從文化治理的策略的角度,討論在香港近年兩個墟市再生的例子中,民間組織如何透過營造墟市文化,取得公共空間的使用權。民間組織和市民挪用公共空間再現「墟市文化」的努力,促成墟市的社會功能及意義經歷了轉譯的過程,在公共空間中的墟市發生的不只是買賣,而是同時在回應基層市民需求的非正式經濟、公共空間的使用權,以及連接地方認同的情感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