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正茂、李天頌
出處:《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9期(2020年3月):151-181
摘 要
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基本上可視為美蘇冷戰結構下的一環,其背後有反蔣勢力李宗仁的奧援,更有美國的大力援助,所以有其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因素存在。他們在美國金錢支助下,成立了最具代表性與實力的「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以下簡稱「戰盟」)。當年「戰盟」的領導群有所謂的「三張一顧」,以張發奎、張君勱、張國燾和顧孟餘四大巨頭為主,背景正分屬國民黨、民社黨、產黨和昔日汪精衛之「改組派」系統。
此四人,在民國史上都是赫赫有名之士,然其有為有守的人格典範,在波濤詭譎的民國政局,註定是以悲劇失敗命運收場,張發奎的拒不回歸大陸與台灣、張國燾貧病交困的客死加拿大異國他鄉、顧孟餘遠走美國,晚年才勉強回台,張君勱的僕僕風塵講學海外,最終卒於美國舊金山。「思鄉何不歸故里」,他們寧可終老異國他鄉,某種程度而言,正是其不認同國、共兩黨的專制獨裁統治,所做的最悲憤的抗議。他們的年代雖已久遠,但他們堅持民主自由的原則理念,以及其氣節操守,仍有足多可供吾儕學習式範之榜樣。本文即以張君勱為研究重點,論述其第三勢力思想之主張;及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關係的經緯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