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須文蔚
出處:《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23期(2020 年2月):21-46
摘要
華文報紙副刊負擔了複雜的建構文化認同任務,作為華文文化圈交流與人員的往來平臺,副刊企畫編輯具有文化使者的角色。本文以劉以鬯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時期為研究範疇,他注重前衛性,刊登許多臺灣作家稿件,兼容其他藝術類型作品,以跨藝術互文的形式,使得《香港時報》副刊成為臺港兩地推動現代主義思潮的重要園地,恐非國民黨宣傳機構所能預料。本文特別挑選兩位經常在《淺水灣》上刊登作品,並在臺灣受到政治迫害的藝術家:秦松與蔡瑞月,一方面,充分表現在1960 年代劉以鬯主編時期,負擔臺港跨區域文學傳播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顯示在白色恐怖年代,劉以鬯刊登秦松、蔡瑞月作品,與黨國政策方向完全背離,可以發現臺灣與香港在華文文學傳播的場域中,享有言論自由越大者,越能兼容並蓄各種多元的文學作品刊行與出版,未必完全受到所有權結構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