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蕭紅香港時期小說的晚期風格

作者:蘇偉貞

出處:《中國現代文學》,第37期(2020年6月):105-126

摘要

一般咸認,蕭紅(1911-1942)創作界分前後兩期,其書寫成就與短促的生命歷程密不可分,蕭紅青年展開流亡,屢曆絕境,死亡與不安如影隨形,無論親情、愛情在在指向了人生不斷失去,巴特勒(Judith Butler)《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與暴力的力量》辨證死亡、失去、哀悼的關係,提出死亡、失去創傷,可透過哀悼才能完成論點,證諸蕭紅每每不安,好發預知死亡紀事之言,皆因人生/寫作的死亡事件,及至一九四○年一月蕭紅抵港,太平洋戰火、疾病夾擊的死亡威脅,如預知時日無多,蕭紅拼盡氣力以驚人的速度交出〈後花園〉、《呼蘭河傳》、《馬伯樂》、〈小城三月〉小說極品後,在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驟然離世。綜理上述小說文風和諧圓足,與之前作品控訴本質有異,符合薩依德「晚期風格」內含,再者薩依德詮釋「晚期」非指「晚年」,劍指藝術家生涯晚、末期,因此後期中有晚期,雙雙定義了蕭紅香港時期小說的「晚期風格」。探究蕭紅香港時期小說的晚期風格,本文有意由蕭紅前期作品切入,解析貫穿前後期作品的死亡、創傷、失去命題與哀悼之間的(未)完成,這些命題如何一步步透過書寫回過頭來區隔了前後期,成就晚期不凡風格。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