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日期:2021年4月24日(星期六)
時間:9:15am.–5:45pm. (共分五個環節,詳情請見附件的簡介與環節大綱)
概要
生態教育,如何成為社會科學與文化研究大方向?
媒體現象與藝術創作,又如何承載動植物景觀,製造生態想像?
海洋生命與空中飛禽,與陸上人類又有多少因緣際會的互動,造就生態共融?
香港的野豬、海豚和新界牛,又如何被視作「本土動物」,從中又如何反映動物政策?
香港的生態議題與論述,日漸成為我們生活及思考中不可或缺一環,而面對科技、經濟、政治等等的發展與指涉,「生態轉向」更是重要的本土研究與倫理思潮。是故這個首次以香港為本,更以中文為表述方式的研討會,是為學術圈以及前線工作者的跨界交流,為生態議題建立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平台。
而「人類世(Anthropocene)」作為近年生態人文學的理論佇足點,想當然強調了人類作為生態系統的主導,然而不能否定的,是這套理論觀強調了自然史與人類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見雙雙的持續性,亦有斷裂。回溯香港發展,同樣承載了自然與人類、持續與斷裂的互動歷程;而殖民與後殖民、全球化與本土性、發展與保育……等等的論述與角力,想當然把生態——遑論動物、植物與活物,都收編在資本主義為上的邏輯裡,並以慣性漠視或低調處理,掩飾生態每每遭殃的現實。
是次研討會,正是匯集不同議題,重構一種以本土為據點的生態論述;我們以「動物・植物・活物」為題,亦是強調跨學科與物種的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