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主題:戰.世代
投稿期限:2021年7月31日
主題論文及一般論文:https://forms.gle/AxHTZ7RnSUgpxhQ89
自籌主題論文(panel):https://forms.gle/BH9ecNAPFoDeVRrXA
年會主題說明
「戰」作為這個世代的存在隱喻和描繪,早已透過各種文化實踐和社會議題充斥、運作於我們的周遭。舉凡疫苗戰、新冷戰、訊息戰、科技戰等與戰爭概念鑲嵌的修辭,或者閃電戰、拉鋸戰、背水一戰等用來描述人類主體在應對進退之際所採取的策略語彙,「戰」確實體現了當前特定的思考框架與行動方案。
「戰」的想像有一部分偏向負面消極性。其中透露出人們對於混亂感到厭棄甚或束手無策,或者在遭逢困境時所衍生、轉化的焦慮不安。然而,「戰」的理解更有積極主動、多重各樣的色相形質。這裡確切地體現在社會脈絡、政治經濟、媒介形式、科技發展、傳統制度、文化政策時逢迅速變遷之際,縱使釀造出更大的不確定感或危機,但吾人仍有持續地推敲、參與、行動、創作和解構的物理時空與機緣條件。
(八)戰.世代——香港?香港!
疫情持續增溫,而「香港」也同樣持續增溫。香港本土意識的誕生與猛進,和世代交替、政制轉換、政治夾縫處境、自由行、經濟狀態與市民生活的變遷或剝奪、嚴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演現等,因果交織而成為中國政府亟欲控制打壓的對象。疫情發展過程、那難以關閉而失去作用的邊界,更使得香港人清楚感受到政治箝制的力量。現在,街頭陣地不再,法治陣地備受考驗,從國際關係來打文化與政治的戰爭是否成為唯一道路?留在本地者又要如何迎向嚴峻的情勢?而台灣各大學香港學生數量增加,台灣各地浮出香港居民社群,台灣書市的香港主題書籍十分醒目,都顯示出「香港」不單單是新聞上一個硝煙四射的隔海議題,也成為深入台灣人普通生活和文化視野的一部分。
本子題徵求下列議題稿件,但不限於此:香港移民、極權下的人權運動、城市書寫作為文化行動、地方與主體、怎樣說好香港故事、港/台/中文化場域交涉。(楊佳嫻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