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濤
簡介
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起,陸續有大批上海影人南下香港,匯聚了當時中國電影界頂尖人才。他們的南下帶來了戰後香港電影工業恢復所急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帶來了上海的電影觀念、製片模式和創作手法,並助力香港電影(尤其是國語片)在戰後崛起,進而使香港逐漸取代昔日中國電影業的中心—上海的位置,成為新的「東方荷里活」。
目錄
序一
序二
導論
第一部分:傳承與分流
第一章:從戰後電影到左派電影:朱石麟與龍馬影片公司
第二章:觀望與游移:張善琨與遠東影業公司
第三章:文化冷戰與香港右派電影的文化想像:以亞洲影業有限公司為中心
第二部分:作者策略與離散情結
第四章:左翼的演變與重生:程步高與戰後香港電影
第五章:「恐怖」的政治:《瓊樓恨》與馬徐維邦的香港電影生涯
第六章:在歷史的旋渦中前行:岳楓與戰後香港電影
第七章:傳統與現代的雙重變奏:易文與戰後香港電影
第三部分:明星、類型與片廠
第八章:丑角、小人物與「邊緣人」:韓非的銀幕形象與滬港之旅
第九章:歌舞女郎、性別政治與中產想像:葛蘭的銀幕/明星形象
第十章:玉女、孤女與跨地域的女性:尤敏在「電懋」
第十一章:現代性、片廠制與女明星:「電懋」女星的形象塑造與身份定位
附錄:重繪亞洲電影工業版圖:亞洲電影節與香港電影(1954—1964)
參考文獻
參考影片
繁體版後記
資料來源:http://www.hkopenpage.com/bookdetail.aspx?id=978988876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