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研討會】臨界:香港研究及其不滿

本學術研討會有四個主要討論方向。

第一是「歷史求索」:在面對香港公共性的突然萎縮時,除了訴諸「外來」的知識與經驗,或許也是反思及清理過往自身歷史遺產的契機。所謂「自己就是最好的醫生」:看歷史除了有「挖寶」、再學習的部分(畢竟香港並非第一次經歷公共性的萎縮),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解釋社會中的常識是如何被逐步建立。或許,在從中我們可以思索出針對目下所見的社會問題最符合自身體質的藥方?

第二是「重新反思民間力量與國際連結」:事實上,自2014年雨傘佔領到2019年反修例運動,越發升級的行動都已經指向了和香港八〇年代以降的不一樣的公民社會想像;而到了現在,當民主化願景中的公民社會在高壓的治理下已經走入死胡同,本地的新興的社群、社區組織、文化團體,抑或是2019年開始成為運動關鍵字的「國際線」及「離岸公民社會」,都指向了不一樣本土與國際的社群、共同體與民間力量的構思。這些力量可以是政治化的、去政治化的,對過往的民主化願景也有或延續或批判的關係。特別是台灣——對於香港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第三是「情感政治」:毫無疑問,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運動都大規模的牽動著當事人的身心。「和你抗爭 我很愉快」、「政治創傷」和「抗爭後遺」等關乎情感與文化政治的概念被重視,也是因為大家都從「感覺」中意識到無論是情感政治之於解釋運動的動機、策略及運行的邏輯的力量。當情感已經充斥了公共空間,並且成為想像及塑造集體不可跳過的一環時,跨學科及公共地探討情感政治更顯得迫切。

第四是「新舊治理」:二戰後,香港同時受到殖民主義、區域冷戰和國共內戰的影響,在經濟上得以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自由放任的市場法則被奉為金科玉律;而在政治上,香港則發展出以行政主導且有限度民主的官僚體制,法治與自由成為了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一方面,這套獨特的政經體系在「一國兩制」的安排下得到很大程度的延續;另一方面,從殖民地走到特別行政區,香港亦不得不經歷帝國主權/主權國家在治理邏輯及技術上的轉變。尤在進入特區時期後,當香港先後受到來自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中國崛起、全球新冷戰、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港區國安法》等挑戰,我們應該如何去談眼前這複雜糾纏的治理問題?「新」與「舊」的治理模式有著怎樣的延續、斷裂、矛盾、衝突,抑或相互加乘?

會議舉辦時間:2022年3月26-27日(星期六、日)

會議舉辦地點:有鑑於Covid-19疫情的不確定性,本會將採取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

投稿截止日期: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

審查結果通知:2021年12月1日(星期三)

論文全文截稿:2022年3月6日(星期日)

資料來源:https://sites.google.com/view/nycusrcshk2022/%E8%87%A8%E7%95%8C%E9%A6%99%E6%B8%AF%E7%A0%94%E7%A9%B6%E5%8F%8A%E5%85%B6%E4%B8%8D%E6%BB%BF?fbclid=IwAR2KTWnjwBvGJ2vppDtQzz_D64bYyuXX930xeDztlfVthkCKOY8daH0C0X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