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在幽昏中顯影:港中對話中國獨立紀錄片2014-2020

書介

《在幽昏中顯影:港中對話中國獨立紀錄片2014-2020》一書以導演、學者、觀眾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香港)2014至2020年期間展映、製片、發行的獨立電影。我們從中選擇了記錄較為完整的「叛逆中國」、「飛越瘋人院」、「情慾中國」三個展映單元的獨立紀錄片討論,以及針對夾邊溝右派農場倖存者記憶、維吾爾和新疆議題、三自教會、地下知識分子、前政府高官、工人抗爭等18部影片的映後交流文本或者導演訪談文本,形成本書「性、性別與女性主體」、「權利與政治」、「歷史與記憶」、「放逐與流亡」四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本書還收入研究會參與製片的《喊叫與耳語》首映對談,曾金燕對艾未未在跨國視野(流亡處境)下關於藝術(如《人流》)、社會行動和審查的兩次訪談,曾金燕對應亮半自傳劇情片《自由行》的訪談、曾金燕對艾曉明關於性別、紀錄片和社會行動的訪談、曾金燕與王月眉關於在香港八年「邊緣」經驗的筆談。額外收入的稿件中,除卻艾未未訪談,其餘四篇對話,回應獨立電影(本書中主要指紀錄片)的文化生產、策展交流,紀錄片作為社會行動,以及影像研究的智識與藝術傳統裡性別不對等的問題。後三篇回應香港在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以及2020年引入國安法後,放逐、流亡到香港的創作者面臨的再次流亡的議題。流亡在這裡,既指內在的、思想的、立場上遠離權力中心的、處於社會邊緣批判既定結構的作者狀態,也指創作者主動或被迫選擇的肉身離開故土的流亡。

「權利與政治」討論去政治化的紀錄片電影主流思考方式下,獨立紀錄片對中國社會現實在議題與美學方面的回應,以及關於人的尊嚴如何建構了紀錄片的人文關懷。「歷史與記憶」章節裡,在通過控制記憶來控制歷史再現的環境中,紀錄片導演和觀眾共同探討了當歷史被壓抑、篡改時,如何找(不)到個人的語言來說(不)出個人的經歷,建構基於個體經驗的、被壓抑的、表演性的個人記憶和集體歷史。

將在幽昏中被隱沒的聲音和形象帶到香港的華文世界以及英語世界關於中國的討論中。這,也許就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在香港所做的工作以及本書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s://www.amazon.ca/dp/B0BPVZJ8ZM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以十六毫米電影記錄香港七十年代初的反殖民社會運動

題目:Documenting Anti-colonial Social Movements in Early 1970s Hong Kong with 16mm

作者:Tom Cunliffe
出處:JCMS: Journal of Cinema and Media Studies Michigan Publishing Volume 62, Issue 2, pp. 172-176

摘要

香港七十年代初,獨立製作的紀錄片相當罕見。傳統電影發行渠道不對獨立電影製片人開放,因此他們難以籌集資金。此外,殖民地的電影審查制度會禁止或審查被認為批評政府的材料,反殖民情緒尤其不受歡迎。在這個艱難的環境中,社會活動家吳仲賢和莫昭如冒起。他們是左翼國際主義刊物《70年代雙週刊》的聯合編輯,該雙語雜誌於香港發行,關注政治問題、社會運動和藝術。《70年代雙週刊》的作者在雜誌中連結各種社會政治鬥爭和問題,包括全球民權、女權、貧困及殖民統治帶來的嚴重不公。1971年,吳仲賢和莫昭如決定擴大他們的出版計劃,開始製作電影。他們籌集資金,拍攝了名為《香港保衛釣魚台示威事件》的十六毫米紀錄片,該片聚焦於支持釣魚台、去殖民化的抗議活動。

資料來源:https://muse.jhu.edu/pub/349/article/879177?fbclid=IwAR0lNSKs5lJQz-JamnZX6NVH1aX7ckWULRmQmp22JCpqT4unKGkGRjAOyy0

香港學術情報室

【書會】性與中國崛起:港台中的九零後男同志世代

題目:Sexuality and the Rise of China: The Post-1990s Gay Generation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日期:2023年5月16日
時間:下午4:00-5:30
地點:LT8, Yasumoto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ark (YIA), CUHK

摘要

在《性與中國崛起》一書中,作者探討當代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年輕男同志的同性戀認同、社群和文化的意義轉變。作者採用跨國酷兒社會學方法,藉由九十個人生故事,展現了個人傳記與這三個社會劇變的社會制度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作者將出櫃概念化為關係式政治,將酷兒/同志社群和公共空間視為一種情感、想像的連結方式,由同性戀男性常態化的男性氣質所規範。他指出,一夫一妻制是殘酷樂觀主義的形式,預見國家和性取向在每個地區以不同形式交織成同性戀國族主義的版本。

作者追蹤年輕、「華人」、同性戀和男性的分歧和匯聚路徑,揭示了西方和新興的亞洲酷兒文化如何塑造酷兒/同志的體驗。最重要的是,作者在這個以中國崛起為特徵的歷史轉折點上,批評了全球化的性,強調亞洲內部的建模、參照和相互相關,並揭示「中華性」的本質化神話,以此去解殖西方的性知識,並展示華語世界中「中華性」/酷兒性的差異意義。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論香港「新三及第」文學的本土意識――以丘世文、黃霑為例

作者:張彥嵐

出處:《文化研究季刊》180期

摘要

「新三及第」是混雜了漢語白話文、粵語和英語的文學作品,自1970年代起在香港民間廣為流行,而「新三及第」一名則源於戰後香港曾經流行一時的「三及第」文體。丘世文和黃霑同為新三及第的代表作家。其中丘世文 在《周日牀上》的生活化書寫和《在香港長大》中所反映出的香港本土情懷,生動且寫實地呈現香港人的精神面貌。至於黃霑 則以《不文集》為其新三及第的代表作,他的「不文書寫」表面上落實了黃仲鳴等學者們對新三及第文體文雅不再的批評,唯筆者認為黃霑筆調浪蕩的背後,其作品的文化和社會意義是不容忽視的。而本文將以丘世文和黃霑兩位作家及其作品展開個案研究,探討新三及第文學中的本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