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反引渡法案運動對香港公民身份規範的干預

題目:The Intervention of the Anti-Extradition Bill Movement in the Norms of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作者:Gary Tang

出處: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ume 58, Issue 1

摘要

後工業社會的物質轉移,使公民身份的規範從盡職的公民身份轉變到參與式的公民身份。本文研究人們對反引渡法案運動的態度與這兩種公民身份規範的關係。利用從調查中收集到的數據(N=817),本文顯示,支持運動者和激進主義者認為,盡職的公民身份不比參與式公民身份重要。

儘管運動中經常出現非法行為,但這兩套公民身份在支持運動的人群中更為兼容。為解釋這種調節作用,焦點小組訪談的觀察結果顯示,在運動中有過創傷性經歷的人會懷疑當局的合法性。因此,儘管他們認為盡責的公民身份很重要,但他們也可能支持運動中出現的各種非法行為。

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1177/00219096221124932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香港與新馬之跨帝國空間中的流行文學

題目: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 Inter-imperial Space of Hong Kong and Singapore/Malaya

作者:Shuang Shen

出處:Prism (2022) 19 (2): 301–318

摘要

本文點出,具影響力的馬華學者如何忽視冷戰時期與香港流行文學網絡。為了給更有力的文化政治話語鋪平道路,以更好地從地緣角度概念化華語語系的文化生產,本文提出,言情小說等流行形式可理解為產生並共同構成區域性的華語語系圈,它的性質是跨帝國的。通過解讀香港作家劉以鬯的言情小說和移民故事,本文展示了這些故事如何反思冷戰時期世界格局的地緣政治。這視角為我們提供了多樣的方法來評估地緣文學領域如何與冷戰交織在一起,而非單一地捍衛其「文學性」。

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1215/25783491-9966657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冷戰中的文化傳承──張國興與亞洲影業有限公司

作者:吳國坤

出處:二十一世紀 ; 193期 (2022 / 10 / 01) , P142 – 159

摘要

本文探討1950年代在冷戰陰霾下美國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對親美知識份子張國興的秘密援助,以及後者由此建立的一個跨國文化及信息網絡。殖民管治時期的香港作為華語文化生產及傳播的重要基地,其文化和戰略意義雖然舉足輕重,但又一直為人忽略。本研究集中討論張國興在香港成立的亞洲影業有限公司(亞洲影業)如何與左翼的長城影業公司競爭,強調生產既有藝術水平又具反共意識的作品,在娛樂和政治之間取得平衡。張國興致力推動電影製作和大眾文化消費,雖然因為經濟及企業運作等種種原因以致後來功敗垂成,但亞洲影業的功績在於其催生了戰後香港華語電影的發展和創造力,以及電影工業的現代化。張國興與亞洲影業的故事,其意義遠遠超越了傳統冷戰論述中強調純粹的大國操縱的政治理解。

香港學術情報室

【檔案】香港期刊:《七十年代》與《九十年代》

由已故知名時事評論家、專欄作家李怡先生創辦之《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雜誌已全數匯入香港中文大學數碼典藏。

兩種期刊由李怡先生授權圖書館進行數碼化工作,此批全文圖檔涵蓋自1970年2月至1998年5月於香港出版、共340期的《七十年代》與《九十年代》全部文章,合計超過一萬七千項紀錄。圖書館已完成全文字元辨識及後續整理工作,電子期刊可供讀者瀏覽及檢索全文。

瀏覽「七十年代」: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en/item/cuhk-2709711

瀏覽「九十年代」: 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en/item/cuhk-3119953

資料來源:https://www.lib.cuhk.edu.hk/tc/about/news/hkp_70s-90s/?fbclid=IwAR3xcdzksi9LgdkIaaeeSbpU0T19r0Jb-W_M034UHIek3b_Ly05OFC3_ky4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引水道殖民主義:重塑香港水文學、基建及地景,1937至1983

題目:Catchwater Colonialism: Reshaping Hong Kong’s Hydr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Landscape, 1937 to 1983

日期:2023年2月16日
時間:下午4:30-6:00
地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SHHK Conference Room Alumni, Current Students, Industry/Academic Partners, Prospective Students, Public

簡介

193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香港發展出一個廣泛的水庫、引水道、水管和抽水站網絡。由於香港地質不利水利,同時社會經濟對水需要迫切,上述網絡向香港腹地延伸,既遠且深。本文認為,過程中,基建的延伸改變了香港的城鄉關係,將農村變成城市工業中心的「運作景觀」。同時,這種引水—水庫的組合有助形塑殖民地的監獄系統和保育措施,使殖民地在殖民晚期時走向與農村社會深度接觸。建造水庫需要遷移囚犯、植樹、管理香火,並將最偏遠的山坡與最城市化的核心地帶連接起來。研究這些過程,本文重新檢視近年甚受注目的香港水歷史文獻,以及城市政治生態學的更廣泛討論。

資料來源:https://www.ntu.edu.sg/soh/news-events/events/detail/2023/02/16/research-events/catchwater-colonialism-reshaping-hong-kong-s-hydrology-infrastructure-and-landscape-1937-to-1983?fbclid=IwAR1A0l8oNwBIjAnDzAPnZqvLIRPOu7eJLrzSDGVTLP4BF5CRvJsOf0j5v_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