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 新書】香港媒體與亞洲冷戰

書名:Hong Kong Media and Asia’s Cold War

作者:Po-Shek Fu

書介

香港是亞洲文化冷戰的重要戰場。1948-1949年後,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電影製片人、作家和知識份子湧入香港,將英屬香港變成了一個大眾娛樂和流行出版物的中心。香港因地理上與毛澤東的中國相鄰,因而未見有組織的獨立運動,但在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台灣和美國之間的文化競賽中,香港無疑是核心。

《香港媒體和亞洲冷戰》一書討論了中國、台灣和美國如何動員香港電影和印刷媒體來影響東南亞和全世界的華人。這種宣傳和心理戰的核心是移民媒體業。該時期是華語電影和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在1967年的暴動後和1970年代本地出生的一代人,挑戰並重塑了移民文化生產的冷戰網絡,使香港文化冷戰步入逐漸衰退。通過未被公開的檔案材料、當代資料及大量對電影制片人、雜誌編輯和學生社運份子的採訪,作者探討了全球衝突如何被本地化,並與無數的本地歷史經驗和文化形成交織在一起。

資料來源:https://global.oup.com/academic/product/hong-kong-media-and-asias-cold-war-9780190073770?cc=hk&lang=en&#

香港學術情報室

【會議】2022全球城市圓桌會議

年度主題: 亞洲的全球城市的流動與開放

日期: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時間:10:00 – 15:30
地點:香港教育大學曹貴子基金會大樓( A座) 4樓校董會會議廳

題目

  1. 如何令香港繼續開放與流動?
  2. 亞洲的全球城市所面對的挑戰:香港、新加坡與澳門
  3. 探詩上海「第三次」成為全球城市的定位

資料來源: https://bit.ly/3yeD2Kx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帝國之間、民國之外的臺灣、新加坡和香港:亞洲殖民時期跨界公共空間的可能及限制,1895-1945

日期:3月18日
時間:早上9:00-10:30
線上講座:Google Meet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La7KbE3HNMmPSWj48

講者:郭慧英博士

資料來源:https://www.sw.ntnu.edu.tw/zh_tw/News/Conference/%E7%99%BE%E5%B9%B4%E6%A0%A1%E6%85%B6-%E6%80%9D%E8%88%87%E8%BE%AF-%E7%B3%BB%E5%88%97%E8%AC%9B%E5%BA%A7-%E5%B8%9D%E5%9C%8B%E4%B9%8B%E9%96%93-%E6%B0%91%E5%9C%8B%E4%B9%8B%E5%A4%96%E7%9A%84%E8%87%BA%E7%81%A3-%E6%96%B0%E5%8A%A0%E5%9D%A1%E5%92%8C%E9%A6%99%E6%B8%AF-%E4%BA%9E%E6%B4%B2%E6%AE%96%E6%B0%91%E6%99%82%E6%9C%9F%E8%B7%A8%E7%95%8C%E5%85%AC%E5%85%B1%E7%A9%BA%E9%96%93%E7%9A%84%E5%8F%AF%E8%83%BD%E5%8F%8A%E9%99%90%E5%88%B6-1895-1945-55223346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會議】多重解殖與創造亞洲共同

題目:Multiple Decolonalities and the Making of Asian Commons

第一日:2月11日
第二日:2月18日

關於香港的論文:

探挖消失中的粵語山歌與漁歌:重繪香港研究在亞際海洋中的地圖
The Excavation of Cantonese Mountain Songs and Fishermen’s Songs in Disappearance: Remapping Hong Kong Studies in the Inter-Asian Oceans
Ka Lee Wong,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在「殖民者之間」之後、香港之路與對後殖民性的多向批判
After “Between Colonizers”, Hong Kong Way, and a Multidirectional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ity
Desmond Hok-Man Sham,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中國國族主義之下的異質亞洲城者:梁秉鈞與香港後殖民及後國族主義式混雜
A Heterogeneous Asian City on the Back of Chinese Nationalism: Leung Ping-kwan and Hong Kong Postcolonial and Post-nationalist Hybridity
Ka Ki Wong,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HK)

後2014香港故事圈中的東南亞女性工人階級書寫:跨國族圈子的團結
Southeast Asian Women’s Working Class Writing in post-2014 Hong Kong Story Circles: A Transnational Circuit of Solidarity
Kai Hang Cheang,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US)

焚毀現狀:反思2019年抗爭及香港的解殖項目
Burning Down the Status Quo: Reflections on the 2019 Protest Movement and Hong Kong’s Decolonization Project
Chun Chun T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G)

綠色小組與錄影力量:港台獨立錄像社運及集體之形成之比較研究
Green Team and Video Pow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dependent Video Activism and Collective Formation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Emilie Sin-yi Choi,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

泰潔:清明英殖香港的殖民狀態之「耳目」,1950s –1975
Town Talk: Enhancing the ‘Eyes and Ears’ of the Colonial State in British Hong Kong, 1950s –1975
Florence Mok,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G)

政治異見者逃離共產國度之旅程:1950和1960年代於香港及亞太地區自我放逐的知識份子之個案研究
The Journey of Political Dissidents Escaping the Communist Bloc: a Case Study of the Self-exiled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Hong Kong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e 1950s and 1960s
Kenneth Kai-chung YU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資料來源:https://www.ntu.edu.sg/soh/news-events/events/multiple-decolonalities-and-the-making-of-asian-commons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徵集】「多種解殖與形成亞洲共享」會議

題目:Multiple Decolonialities and the Making of Asian Commons

日期:2022年2月11、18日,線上

我們邀請的論文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主題:

  • 邊界——國家、區域、全球
  • 難民身份、無國籍狀態和公民權之爭
  • 勞工、工作、移民
  • 移動性、旅遊、遺產
  • 殖民歷史、解殖和後殖的當代
  • 治理、主權、民族國家的正式和非正式機器
  • 亞洲城市和城市的未來
  • 基建願景和數字烏托邦
  • 文化生產和消費的形式
  • 民眾主義、大眾政治及政治和社會運動
  • 性別、性相和身份的主張
  • 從概念上思考亞洲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isha.ting/posts/1015904076316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