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 新書】香港媒體與亞洲冷戰

書名:Hong Kong Media and Asia’s Cold War

作者:Po-Shek Fu

書介

香港是亞洲文化冷戰的重要戰場。1948-1949年後,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電影製片人、作家和知識份子湧入香港,將英屬香港變成了一個大眾娛樂和流行出版物的中心。香港因地理上與毛澤東的中國相鄰,因而未見有組織的獨立運動,但在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台灣和美國之間的文化競賽中,香港無疑是核心。

《香港媒體和亞洲冷戰》一書討論了中國、台灣和美國如何動員香港電影和印刷媒體來影響東南亞和全世界的華人。這種宣傳和心理戰的核心是移民媒體業。該時期是華語電影和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在1967年的暴動後和1970年代本地出生的一代人,挑戰並重塑了移民文化生產的冷戰網絡,使香港文化冷戰步入逐漸衰退。通過未被公開的檔案材料、當代資料及大量對電影制片人、雜誌編輯和學生社運份子的採訪,作者探討了全球衝突如何被本地化,並與無數的本地歷史經驗和文化形成交織在一起。

資料來源:https://global.oup.com/academic/product/hong-kong-media-and-asias-cold-war-9780190073770?cc=hk&lang=en&#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香港與新馬之跨帝國空間中的流行文學

題目: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 Inter-imperial Space of Hong Kong and Singapore/Malaya

作者:Shuang Shen

出處:Prism (2022) 19 (2): 301–318

摘要

本文點出,具影響力的馬華學者如何忽視冷戰時期與香港流行文學網絡。為了給更有力的文化政治話語鋪平道路,以更好地從地緣角度概念化華語語系的文化生產,本文提出,言情小說等流行形式可理解為產生並共同構成區域性的華語語系圈,它的性質是跨帝國的。通過解讀香港作家劉以鬯的言情小說和移民故事,本文展示了這些故事如何反思冷戰時期世界格局的地緣政治。這視角為我們提供了多樣的方法來評估地緣文學領域如何與冷戰交織在一起,而非單一地捍衛其「文學性」。

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1215/25783491-9966657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冷戰中的文化傳承──張國興與亞洲影業有限公司

作者:吳國坤

出處:二十一世紀 ; 193期 (2022 / 10 / 01) , P142 – 159

摘要

本文探討1950年代在冷戰陰霾下美國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對親美知識份子張國興的秘密援助,以及後者由此建立的一個跨國文化及信息網絡。殖民管治時期的香港作為華語文化生產及傳播的重要基地,其文化和戰略意義雖然舉足輕重,但又一直為人忽略。本研究集中討論張國興在香港成立的亞洲影業有限公司(亞洲影業)如何與左翼的長城影業公司競爭,強調生產既有藝術水平又具反共意識的作品,在娛樂和政治之間取得平衡。張國興致力推動電影製作和大眾文化消費,雖然因為經濟及企業運作等種種原因以致後來功敗垂成,但亞洲影業的功績在於其催生了戰後香港華語電影的發展和創造力,以及電影工業的現代化。張國興與亞洲影業的故事,其意義遠遠超越了傳統冷戰論述中強調純粹的大國操縱的政治理解。

香港學術情報室

【徵稿】冷戰與華文文學

期刊:《中國現代文學》
客座編輯:張錦忠、魏月萍
截稿日期:2023 年 3 月底

摘要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冷戰序幕揭開,美蘇各擁集團,分別聲 稱代表「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形成左右陣營。兩個集團除了軍事對峙外, 也展開文化、文學、電影·、藝術的意識形態之爭。在亞洲的「華語圈」(Sinophone Sphere),戰前即已形同對立的社會現實主義、現代主義、普羅文學、大眾文化、 中產階級美學、外來文化資本、本土色彩、僑民文學、鄉土文學等話語的文學場 域「發聲者」(addresser),在戰後的冷戰世界秩序中分別找到支持力量或贊助者(patron),執行各種文化計畫,包括出版文學雜誌、叢書、教科書、舉辦藝文活動, 以累積文化資本,鼓吹各自信仰的文學理念與價值觀。

這些文化計畫、文化行動或文學書寫對戰後五、六十年來的亞洲華文文學發 展影響深遠,既左右了文學與出版風貌,也形塑了文學傳播與文學史內容。如今 舊冷戰時代終了,新「熱和平」結構方興未艾,隨著各種檔案解密,相關文獻紛 紛出版,晚近學界對戰後亞洲華文文學的關注,也漸多聚焦於冷戰與華文文學的 關係。職是,《中國現代文學》擬於二〇二三年六月推出「冷戰與華文文學」專 輯,歡迎學者專家針對這個議題,在華文文學研究的範疇內撰寫研究或評論論文。

投稿方式:https://chinese-modern-literature.github.io/

香港學術情報室

【評論文章】再冷戰的年代:再談《蕉風》、美援與史料問題

作者:張錦忠

出處:http://contemporary-review.com.my/2022/05/11/1-452/?fbclid=IwAR1f8ITOZFV7kthUaDRe7XtjF8powpfVQqcuIqxhshv4eZe089xYSJzKCT8

簡介

1955年11月,《蕉風》創刊於新加坡,彼時馬來亞仍未獨立,新加坡還是海峽殖民地。《蕉風》創刊主編方天一方面鼓吹「純馬來亞化」的文藝編輯策略,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實踐寫實主義的書寫計畫(短篇小說、民間傳說采風),於是「純馬來亞化」就是直面南洋的環境、風土、社會、人物,體現其中的地方感性。日後方天北返香江,再離散北半球加拿大。在方天離開時,《蕉風》還是「半月刊」,之後由姚拓、彭子敦、白垚分工執掌編務,到了1960年,契可夫的景仰者黃思騁南來,成為《蕉風》的編者,一年後由另一位南來小說家黃崖接手。

上文的敘述其實涉及幾個史料問題:(一)《蕉風》為何創刊,主編為何是方天?他何時抵星?後何時離開《蕉風》,乃至香港以及友聯。(二)黃思騁編《虎報》,是在編《蕉風》同時嗎?他何時南來?後何時或為何到中化中學任教,何時返港?(三)黃崖何時接編《蕉風》?後來編至哪一期?何以離開友聯另創《星報》週刊?(四)在方天、黃思騁、黃崖之間的「零碎時間」或「間隔時間」,「補位」的姚拓、彭子敦、白垚的角色與工作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