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評論文章】再冷戰的年代:再談《蕉風》、美援與史料問題

作者:張錦忠

出處:http://contemporary-review.com.my/2022/05/11/1-452/?fbclid=IwAR1f8ITOZFV7kthUaDRe7XtjF8powpfVQqcuIqxhshv4eZe089xYSJzKCT8

簡介

1955年11月,《蕉風》創刊於新加坡,彼時馬來亞仍未獨立,新加坡還是海峽殖民地。《蕉風》創刊主編方天一方面鼓吹「純馬來亞化」的文藝編輯策略,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實踐寫實主義的書寫計畫(短篇小說、民間傳說采風),於是「純馬來亞化」就是直面南洋的環境、風土、社會、人物,體現其中的地方感性。日後方天北返香江,再離散北半球加拿大。在方天離開時,《蕉風》還是「半月刊」,之後由姚拓、彭子敦、白垚分工執掌編務,到了1960年,契可夫的景仰者黃思騁南來,成為《蕉風》的編者,一年後由另一位南來小說家黃崖接手。

上文的敘述其實涉及幾個史料問題:(一)《蕉風》為何創刊,主編為何是方天?他何時抵星?後何時離開《蕉風》,乃至香港以及友聯。(二)黃思騁編《虎報》,是在編《蕉風》同時嗎?他何時南來?後何時或為何到中化中學任教,何時返港?(三)黃崖何時接編《蕉風》?後來編至哪一期?何以離開友聯另創《星報》週刊?(四)在方天、黃思騁、黃崖之間的「零碎時間」或「間隔時間」,「補位」的姚拓、彭子敦、白垚的角色與工作是甚麼?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

書介

《蕉風》作為馬來西亞最具地位及影響力的純文藝雜誌,出版迄今六十七年,將其作為馬華文學與文化的研究重心可說是極其適合。而本論文集即以《蕉風》研究為主軸,共收錄十二篇研究論文,分別以「冷戰與國族想像」、「編者的身影」和「交流、反叛與變異」三大主題切入,探討《蕉風》所反映出的種種議題──那些關於時空脈絡的、文藝思潮的和國族建構的。

目錄

前言(李樹枝)

緒論——冷戰、馬來亞化與現代主義(黃錦樹)

卷壹◎冷戰與國族想像

香港友聯與馬華文化生產:以《蕉風》與《學生周報》為例(1955-1969)(王梅香)
戰後馬華(民國)文學遺址:文學史再勘察(莊華興)
獨立前的《蕉風》與馬來亞之國族想像(林春美)
蕉風、采風、食風:論馬來亞獨立前夕物體系與國家認同的重構(黃國華)

卷貳◎編者的身影:從寫實到現代

方天與《蕉風》的寫實主義書寫(賀淑芳)
身世的杜撰與建構:白垚再南洋(林春美)
大眾化、反共、馬來亞化:黃崖與六〇年代《蕉風》現代主義(鄧觀傑)
想像一個前衛的共同體:陳瑞獻與馬華現代文學運動2.0(張錦忠)

卷參◎交流、反叛與變異

反叛文學運動誰在反叛?談戰後馬來亞的新寫實及獨立前後《蕉風》的「現代」(黃琦旺)
臺灣、馬華現代主義思潮的交流:《蕉風》的第一波現代主義(郭馨蔚)
升起現代文藝的大纛:《蕉風》、余光中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李樹枝)
當代詩作的變異及其限度:以新世紀《蕉風》的詩作爲探討中心(張光達)

後記——再冷戰的時代:《蕉風》研究、美援與史料問題(張錦忠)

編著者: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李樹枝(拉曼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出版社: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ccsenews/posts/320583790185047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冷戰時期泰國華文文學與香港因素――以長篇小說為例

作者:翁智琦

出處:《中國學》第77輯,49-68

摘要

在1950-60年代,泰國的強力反共意識形態不僅排斥了泰國華人社群,對出版品實施 的檢閱制度也影響了華文報社運營與文學作品出版。在這段時間,許多華文報社遭到關 閉,更有華文作家被迫入獄。為了延續泰華文學的發展,泰華作家群在這段時間提出「泰 華作品出國」的號召,並在香港出版多部作品。由於冷戰結構與港英政府的寬鬆治理政 策,相較於台灣與中國,香港是當時華人出入境較為自由,同時也是高度商業化發展的地 區。因此,香港不僅是中文出版基地,也是西方想像與消費文化的投射之地。本文檢視三 部極具代表性的且在香港出版的泰華長篇小說,包含陳汀三聘姑娘、史青波折以及九 位作者集體創作的接龍小說風雨耀華力,從中指出香港對於泰華文學的意義何在?泰華 文學究竟如何在香港傳播?小說又是如何具體回應?本文認為,它們展現了冷戰時期泰華 社群的豐富面貌,並且也表露出泰華文學如何有意識地在困境中突圍之策略。

資料來源:https://db.koreascholar.com/article?code=412248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再現香港?流行文化的時代意義

日期:2月12日(六)
時間:下午2:30-4:30

主題

李展鵬,凝視姜濤:受傷的身體與惡夢的空間
趙雲,追星作為參與式文化?鏡粉的例子
李祖喬,在冷戰下深耕香港文化

資料來源:https://eduhk.au1.qualtrics.com/jfe/form/SV_0wwcyWs33CyOPpI?fbclid=IwAR0cOzE2HjoW8GQFRFJ_wqgAWwc1b11nI3p3m1r2eUpkuel4Vn6ql41kK7E


香港學術情報室

【職位】香港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

研究項目
冷戰時期的文化交流:亞洲華語地區的訪問團和情感聯系(1950-1980年代)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Cold War: Visiting Tours and Affective Connections in Sinophone Asia (1950s-1980s)

職責
受聘者將負責上述項目的檔案研究、深入訪談和數據庫管理

申請人條件:
文化研究(文化史、文化人類學、文化社會學、文化地理學、文學和媒體文化)或其他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學科的本科或以上學歷者優先
具有良好的英語和中文(包括粵語和普通話)能力
具有良好的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
熟悉微軟辦公軟件、中文文字處理及其他計算機技能
能夠獨立工作
對開展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台灣和東南亞地區的學術研究有熱情

資料來源:https://recruit.hsu.edu.hk/opening/content.php?id=2203&fbclid=IwAR33ewMXeM3kkV_X-W9IeahJuAWxcWPpesjtKcFLSYbVRe3AkzTVk0F2x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