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香港與新馬之跨帝國空間中的流行文學

題目: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 Inter-imperial Space of Hong Kong and Singapore/Malaya

作者:Shuang Shen

出處:Prism (2022) 19 (2): 301–318

摘要

本文點出,具影響力的馬華學者如何忽視冷戰時期與香港流行文學網絡。為了給更有力的文化政治話語鋪平道路,以更好地從地緣角度概念化華語語系的文化生產,本文提出,言情小說等流行形式可理解為產生並共同構成區域性的華語語系圈,它的性質是跨帝國的。通過解讀香港作家劉以鬯的言情小說和移民故事,本文展示了這些故事如何反思冷戰時期世界格局的地緣政治。這視角為我們提供了多樣的方法來評估地緣文學領域如何與冷戰交織在一起,而非單一地捍衛其「文學性」。

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1215/25783491-9966657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走出灰燼:論2010-2020的香港文學研究

題目:Out of the Ashes: On Hong Kong Literature Studies 2010–2020

作者:C. T. Au

本文綜合評論梁秉鈞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陳國球和陳智德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以及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三書。

資料來源:https://aror.orient.cas.cz/index.php/ArOr/article/view/397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劉以鬯主編《淺水灣》副刊時期臺港跨藝術互文現象分析:以秦松與蔡瑞月的稿件為例

作者:須文蔚

出處:《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23期(2020 年2月):21-46

摘要

華文報紙副刊負擔了複雜的建構文化認同任務,作為華文文化圈交流與人員的往來平臺,副刊企畫編輯具有文化使者的角色。本文以劉以鬯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時期為研究範疇,他注重前衛性,刊登許多臺灣作家稿件,兼容其他藝術類型作品,以跨藝術互文的形式,使得《香港時報》副刊成為臺港兩地推動現代主義思潮的重要園地,恐非國民黨宣傳機構所能預料。本文特別挑選兩位經常在《淺水灣》上刊登作品,並在臺灣受到政治迫害的藝術家:秦松與蔡瑞月,一方面,充分表現在1960 年代劉以鬯主編時期,負擔臺港跨區域文學傳播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顯示在白色恐怖年代,劉以鬯刊登秦松、蔡瑞月作品,與黨國政策方向完全背離,可以發現臺灣與香港在華文文學傳播的場域中,享有言論自由越大者,越能兼容並蓄各種多元的文學作品刊行與出版,未必完全受到所有權結構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