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 新書】香港媒體與亞洲冷戰

書名:Hong Kong Media and Asia’s Cold War

作者:Po-Shek Fu

書介

香港是亞洲文化冷戰的重要戰場。1948-1949年後,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電影製片人、作家和知識份子湧入香港,將英屬香港變成了一個大眾娛樂和流行出版物的中心。香港因地理上與毛澤東的中國相鄰,因而未見有組織的獨立運動,但在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台灣和美國之間的文化競賽中,香港無疑是核心。

《香港媒體和亞洲冷戰》一書討論了中國、台灣和美國如何動員香港電影和印刷媒體來影響東南亞和全世界的華人。這種宣傳和心理戰的核心是移民媒體業。該時期是華語電影和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在1967年的暴動後和1970年代本地出生的一代人,挑戰並重塑了移民文化生產的冷戰網絡,使香港文化冷戰步入逐漸衰退。通過未被公開的檔案材料、當代資料及大量對電影制片人、雜誌編輯和學生社運份子的採訪,作者探討了全球衝突如何被本地化,並與無數的本地歷史經驗和文化形成交織在一起。

資料來源:https://global.oup.com/academic/product/hong-kong-media-and-asias-cold-war-9780190073770?cc=hk&lang=en&#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從域外性到時間之外:香港當代媒體和政治

題目:From extraterritoriality to extratemporality: Contemporary media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作者:Victor Fan

出處: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Media and the City

摘要

本章是作者專著《域外性:定位香港電影和媒體》(2019)的延伸。在書中,我提出使用 「域外性/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 )這術語作為重新思考香港電影和媒體如何與城市的生物政治生活協商。在本章中,我提出這術語的變體:時間之外(extratemporality)。我認為,在後社會主義的操控社會中,目前的媒體生態模式(或媒體存在)該被理解為一種技術—社會機件組合,其中微觀感知(直覺和感知之間)和微觀時間(每個時間—瞬間的消亡和啟動之間)積極地改寫了政治關係的佈局。這些微觀感知和微觀時間—瞬間反過來每時每刻定義和改寫相互衝突的政治立場。在本章中,我首先重新審視媒體、管治術和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並分析紀錄片《理大圍城》。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警察和抗爭者如何在政治鬥爭中作微觀感知和微觀時間的決定和行動。同時,紀錄片作為「古老」的電影形式,放慢了速度,拉長了時間,使這些決定和行動是如何進行變得具體。

香港學術情報室

【書會】香港少數族裔、媒體與參與

題目:Ethnic Minorities, Media and Participation in Hong Kong

日期:2022年6月16日
時間:下午4:30-6:00

講者:Prof. Lisa Leung (Lingnan University)
回應:Prof. Fran Martin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摘要

香港第二、三代南亞和東南亞少數族裔,由於被排斥在主流社會和政治事務之外,他們對所在社會產生了一種矛盾的歸屬感。他們日多參與到社會的公共和政治領域,部份是為了應對香港快速的政治變化。作者討論和分析了香港移民和少數族裔青年複雜而多樣的參與──他們在渴望「長期」留在他們稱之為家的地方,同時為獲得承認而掙扎。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IACSSociety/posts/343737977742264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組織社群與媒體運動:以香港影行者為例

題目: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Media Activism: The Case of v-artivist in
Hong Kong

作者:Ting Chun Chun

出處:Chris Robé and Stephen Charbonneau, eds., InsUrgent Media from the
Front: A Global Media Activism Read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20 (235-254).

摘要

本論文集中探討影行者——一個香港的藝術/媒體/社運團體——如何運用錄影及其他藝術形式,為城市內各個被邊緣化的勞動群體充權。影行者相信藝術性表達與政治參與不僅同為人類的基本權利,而且孕育著相輔相成的能力和經驗。因此,不論是新移民婦女、在職貧困者、在社區重建項目中被強行拆遷的舊區居民,影行者在幫助底層人們積極爭取自身權益的同時,也盡量用各種方法鼓勵他們的藝術參與與表達。本文首先會呈現影行者的實踐如何受到南美的參與性媒體、小川紳介的記錄片、臺灣的綠色小組及香港的影像力量的影響,以便將其重置於全球媒體運動的脈絡之中。接著,我會從三個層面介紹影行者的具體實踐:他們為工友和街坊舉辦的社區藝術及草根媒體工作坊,在組織社運過程中與底層參與者共同進行的影像記錄活動,以及為社運內部組織及連結不同群體而辦的放映活動。在資本橫行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影行者的工作顯得微小而又重要。他們的社區實踐盡量地幫助底層人們在糊口與生存之外,找到自我表達的創造機會;在寸金赤土的城市裏保護他們原有的社區網絡,並且實踐社區空間的自行管理;在表達與抗爭的過程中,讓底層人們看到自己及他人,並且找到彼此聯結的機會。

資料來源:https://nanyang.academia.edu/ChunChunTing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香港的少數族裔、媒體和參與

題目:Ethnic Minorities, Media and Participation in Hong Kong: Creative and Tactical Belonging

作者:Lisa Y.M. Leung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書介

香港的第二、三代南亞和東南亞少數民族於被排斥在主流社會和政治事務之外,對他們所處的社會產生矛盾的歸屬感。他們的祖先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定居香港,這些年輕一代不同的是,他們在香港度過成長時期。因此,他們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的公共和政治領域,部份是為了應對香港迅速的政治變化。作者討論和分析了香港移民和少數族裔青年複雜而多樣的參與,以及他們在渴望「長期」留在他們稱之為家的地方,同時亦為獲得承認而抗爭,當中有些人加入改革香港民主。特別是,作者認為這種鬥爭可從少數族裔參與社會的創意中看到。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taylorfrancis.com/books/mono/10.4324/9781003006480/ethnic-minorities-media-participation-hong-kong-lisa-leung?context=ubx&refId=e1d74159-d01e-45cb-964c-e2f3702431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