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亞洲難民城市:冷戰中的香港

題目:Asia’s Refugee City: Hong Kong in the Cold War

作者:Cho-kiu Li

來源:The Cultural Cold War and the Global South (Routledge, 2021)

摘要

討論冷戰,往往與帝國和國族之間的衝突相關。本文把香港這個城市及其無家之民放在冷戰競賽之中,視之為「全球南方」的一部份。本文從非國族角度考察冷戰亞洲,聚焦於逃離共產中國、在英殖香港落戶的難民。文章會描述香港在眾多因強國的地緣政治競賽引伸出來的亞洲熱戰中,如何成為這些難民的落腳地,此外,文章還會考察香港難民小說及詮釋難民的能動性。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taylorfrancis.com/chapters/edit/10.4324/9781003133438-13-17/asia-refugee-city-hong-kong-cold-war-cho-kiu-li?fbclid=IwAR3-rC8I5GBCTGs96QHAeE6UptvPsyJ1d8_rBm3x3q0iqrFpPGjS-KVUZzM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香港凝視與臺灣原住民: 1960年代香港電影中的原住民

作者:倪炎元

出處:《傳播研究與實踐》第10 卷,第2期(2020年7月):115-139

摘要:

本研究主要針對香港於1960 年代中葉出品的兩部涉及臺灣原住民題材的電 影,分別是1964 年出品的《黑森林》與1965 年出品的《蘭嶼之歌》,就其中所 涉及的原住民形像與論述進行探討與再解讀。這兩部電影具體呈現1960 年代香港 電影工作者對臺灣原住民的異國想像與形象建構,在過往有關原住民影像再現的 研究中,這兩部香港電影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本論文即是嘗試補上此一拼圖。 本研究刻意突出香港的觀點,將兩部電影的文本置入香港地緣政治與電影產業的 語境脈絡中加以檢視。本研究發現兩部電影都刻意淡化了臺灣國家機器的身影與 角色,放大了歌舞表演作為一種視覺上的奇觀,也複製了漢人男性與原住民女性 戀愛的特殊模式。本研究的發現可以為原住民電影再現的既有研究成果,提供更 多的角度與觀點。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讀書、政治與寫作──從《日記》看1949年後的葉靈鳳

作者:樊善標

出處:《中國現代文學》第38期(2020年12月):3-26

摘要:

葉靈鳳成名於上海,1938 年三十三歲起長居香港,直至去世,歷經二十世紀香港最 動盪的幾個時段:一九四○年代的「淪陷時期」、1949 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67 年 的「六七暴動」。葉靈鳳給後人留下兩個頗不和諧的印象:愛國反殖的民族主義者、淵博 淡澹的隨筆作家。本文借助新近整理出版的《葉靈鳳日記》以了解葉靈鳳讀書人、愛國者 和作家這三個身份的顯隱和衝突,以及他怎樣努力地協調於其間。正是這種協調催生了葉 靈鳳最具開創性的《香港方物志》隨筆系列,也解釋了他為何長期留在不喜歡的工作崗位。 在近二、三十年的香港文學研究裡,「本土意識」顯得愈來愈重要,有時可能簡化了歷史 的面貌。重探葉靈鳳的生平和寫作,可以提醒我們不宜低估現實裡集體與個人、政治與藝 術等關係的複雜性。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遺產保存與種族組織:香港的潮州盂蘭節

題目: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ethnic associations: The Chaozhou Hungry Ghosts Festival in Hong Kong

作者:Selina Ching Chan

出處:Heritage and religion in East Asia (Routledge, 2021), 125-147

摘要

雖然中國與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是分離的,但中國政府卻在管治香港的宗教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殖民時期,不論是英國政府或本土政府,均對香港的遺產或文化與種族傳統不感興趣。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後,公民社會不斷建立,不少本地人開始對本地遺產感興趣,並以此來申明香港的紀憶和身份。種族組織向來在此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支撐本地和國族政治的重要機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長春社和香港舞蹈學會被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視為重要機構,能為組織文化節日提供協助。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戰後香港的飲食影像──以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為研究核心

作者:蕭欣浩

出處:第十二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661-675

摘要:

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飲食以粵菜為基礎,因此粵式飲食與基層市民的關係最為密切,但同時各地美食已逐漸流入香港,並持續發展,道不單對粵菜造成影響,當中亦隱含不同的意義。當時香港的飲食文化已漸見璀璨,要深入了解香港人的飲食習慣,可嘗試從相同時代的電影入手。電影作為光影與聲的記錄,可以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但同樣是藝術性的創造,影片中保存大量與飲食相關的寶貴資料,透過探討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可從中勾勒出形色各異的飲食影像,進一歩了解殖民、戰爭與遷移對香港飲食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