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希望機制與社會發展:以香港為例

日期:3月11日(五)
時間:下午3:00-4:00

摘要

由1960年電影《難兄難弟》中的對白「有希望就有辦法」開始,本次講座將回顧
戰後至今,希望機制在香港的不同發展。除了以「買樓」在1970-1990年代和2010
年代所帶來的不同希望作為主要例子,也會涉及希望機制近年的變化,包括與買賣
股票的關係。

講者:曾仲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資料來源:https://student.intranet.hkmu.edu.hk/ers/prod/ERS_detail.jsp?eid=005511&lang=eng&mode=all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香港的自置居:買樓作為希望機制

書名:Homeownership in Hong Kong: House Buying as Hope Mechanism

作者:Chung-kin Tsang

書介:

本書研究香港自置居與社會穩定之聯繫的文化框架。

戰後,自置居成為已發展社會最多人選取的住屋選項,包括澳洲、英國、日本、西班牙和美國。在金融化時代,自置居之發展,為住屋和貸款市場結集了大量的財富和債務,而其製造出來的不平等和住屋之無法負擔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性。香港可謂在這些發展社會中最為極端的例子,近年,香港在國際頭版出現時,均與住屋問題和社會不穩有關。

透過研究香港過去四十年的自置居歷史, 曾仲堅提出自置居與社會對未來的想像密不可分,並把這想法概念化為「希望機制」。這角度有助我們追溯「買樓」作為希望機制(主體構成、生活目標和生涯規劃之核心)與社會穩定之間的關係。

本書研究方法獨特,尤其是運用到「希望」作為分析範籌,它將會是經濟文化和金融化、亞洲研究,尤其是香港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歷史之學者的重要研究資源。

目錄:

一、引言
二、金融化與希望:香港作為案例
三、隧道中的希望(1970至1990年代)
四、1997後的轉變
五、等待來臨中的危機之希望(2010年代)
六、超越主動和被動希望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routledge.com/Homeownership-in-Hong-Kong-House-Buying-as-Hope-Mechanism/Tsang/p/book/9781032004419?fbclid=IwAR3BJ-wTJAVttuJczLXO7gmPkCJxKtx2gYJv4UBYTg38Pyh0gU4gGwa3E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