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白雙全作品《噩夢牆紙》與絕望香港

題目:Pak Sheung Cheun’s Artwork “Nightmare Wallpaper” and Hong Kong’s Despair

日期:2月10日
時間:7:00-8:30pm

講者:Laikwan Pang, Professor of Cultural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摘要

本講座通過研究《噩夢墻紙》來分析香港當前的政治困境。《噩夢墻紙》這藝術項目由本地藝術家白雙全製作,他旁聽政治犯庭審時以自動繪畫畫成畫作組合而成。他隨後將它們轉化為牆紙印刷品、一系列的裝置藝術和一本書。這政治作品非常私人,誠實地展示了藝術家的激烈鬥爭和城市中許多人的絕望。這作品關於賤斥和主體間性,沒有天真地期望調和它們之間的緊張關係或香港的政治僵局。相反,它顯示了如何決意參與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結合了藝術家和城市的意義生產力和想象力。它還揭示了藝術家如何與抗議團體一起,通過對成為的對方,努力克服二元思維。

資料來源:https://ceas.yale.edu/events/pak-sheung-cheuns-artwork-nightmare-wallpaper-and-hong-kongs-despair?fbclid=IwAR2HtrSRF2E61GfnwQ2cFjgwiMFfCKf0Qhai9E1zaxj7YwYch7WvicGGdKc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蒙面作為身份?香港2019年社會動蕩中的政治主體

論文:Mask as identity? The political subject in the 2019 Hong Kong’s social unrest

作者:彭麗君

出處:Cultural Studies, 9 Feb 2021

摘要:

本文考察香港2019年政治運動中抗爭者配戴面罩的重要意義。面罩代表着某集體的政治身份之餘,蒙面這行為本身同樣是個體的決定。香港抗爭者之所以配戴面罩,有其實際的功用:隱藏身份和防禦催淚氣,因而,面罩代表着抗爭者的實質掙扎。我會在本文中討論三種由面罩而來的主體:幽靈主體、法理主體和裸命。每種主體均可視為其餘主體的反面,但它們卻又是憑籍彼此來定義自身。面罩代表着無可攻克的「我」,同實鼓勵個體與同是戴上面罩的個體互聯。如此,面罩促使個體去了解他人的情緒、想法和信念。本論文同時闡明,當代社會運動愈趨「無大台」、愈趨由網絡世界而生之時,抗爭者反愈渴望團結和認同。

資料來源: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9502386.2021.1882522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人民作為一種修辭?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分認同

作者:彭麗君

出處:《文化研究》第31期(2020):152–162

摘要:

「人民」可能是現代政治詞彙中最空洞又最強大的一個詞語,任何政治家都可以用這個字去合理化沒有意義的建議或批評;但它也是所有現代政治機構和團體的基礎,為其提供合法性。在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中,「香港人」這個字為各種抗爭活動帶來無限的能量。但如果這最終還是一個民主運動,這種集體身份式的圍爐取暖,不免阻礙了民主實踐中一個最重要元素——尊重多元——的發展。不容否認,在這個運動中我們依然看到香港人歧視內地人的傾向,但這個運動也為「香港人」這個概念打開各種新的可能。如何建立屬於香港自己的民主,還是這個運動中我們最需要深思的課題。

資料來源:https://iccs.nctu.edu.tw/zh/wps_one.php?USN=21&fbclid=IwAR1l0xxd9b_lU89b_Sn58cUB8zRTDUKeX2GYpVumjOgMsETR9jVhnIUzZjM

香港學術情報室

兩個展覽與民眾現身

「兩次展覽與民眾現身」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教授彭麗君、藝術家程展緯和藝術家勞麗麗對談。活動將嘗試連接程氏新舊作品中與當下社會現狀的持續關聯、勞氏對集體農耕及永續生活的實踐與觀察,以及彭教授重思民主概念的全新著作。

藝術創作可以怎样發起對制度的挑戰?藝術家自身的社會參與或介入是如何鏡照社會的運作與協商?「民主」的思考又是如何在實踐的過程中催生出來的?

講者:程展緯、勞麗麗、彭麗君
日期:1月31日(日)
時間:下午4時至6時
地點:Zoom

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34552466895967

圖片來源:「兩個展覽與民眾現身」的Facebook活動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