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酷兒的聲音:唱造香港異議空間

作者:金曄路

摘要

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經歷了一浪接一浪的民間抗爭運動。2014年的雨傘運動,是香港民間抗爭的一次標誌性運動,無論在空間、時間,或抗爭形式方面,都突破陳規,顯示出新一代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抗爭文化的創造力和多元性。在形式方面,雨傘運動的視覺展現、街頭藝術創作、音樂創作,以及和流行文化如動漫、腐文化的結合,都是前所未見的。2019年的夏天,香港爆發了比雨傘運動更激烈的「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

本文主要論述香港兩位公開同志身分的流行音樂歌手:黃耀明和何韻詩,通過她/他們在香港公民運動中的聲音和身影,(一)展現在香港敘事中經常缺席的同志/酷兒經驗,尤其同志/酷兒在民主運動中的參與經驗;(二)梳理和論述雨傘運動後至反修例運動期間,香港的同志/酷兒流行歌手如何通過音樂打開異議的空間。通過這些整理和討論,本文希望為香港社會運動研究提供長期被忽視和邊緣化的角度,從流行音樂和酷兒/性別的角度,拼貼2014年後香港社會發展的一小角;以及探索2019年後在新冠疫情和國安法的雙重影響下,流行文化在香港民間異議聲音空間拓展中的角色,尤其流行音樂如何成為一種民間行動,實現連結、行動和同在的功能。

資料來源:http://routerjcs.srcs.nycu.edu.tw/issueArticle.asp?P_No=67&CA_ID=784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香港婦女的家務生活故事的空間化和不連貫的現代香港女性身份

題目:Spatialization of Hong Kong Women’s Life Stories of Domesticity and Disjunctive Modern Hong Kong Womanhood

日期:2022年10月3日
時間:下午3:30-5:00

講者:Professor CHOI Wing Yee Kimburley,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摘要

本報告通過分析四十三位年長香港婦女的家務生活經驗,將婦女的家務實踐空間化。在女性主義地理學家對「生活」空間和交叉概念的啟發下,我們發現香港婦女從小就創造性地使用時間—空間方法來增加和收縮家庭空間。家庭空間在個人生活過程中不斷演變,並與其他空間互動,包括工作場所、娛樂場所和公共空間,在那裡可以找到不同的主體性。

更具體地說,我們認為這些婦女已經發展出自力更生和獨立的「現代」女性身份,以及其他性別化的主體性,如順從的女兒和疲憊的工作母親。這些主體性相互補充、協商和矛盾,形成了我們所稱的「分離的現代香港女性身份」。

資料來源:https://www.ln.edu.hk/arts/research-seminar-serie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