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政治
【論文】反引渡法案運動對香港公民身份規範的干預
題目:The Intervention of the Anti-Extradition Bill Movement in the Norms of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作者:Gary Tang
出處: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ume 58, Issue 1
摘要
後工業社會的物質轉移,使公民身份的規範從盡職的公民身份轉變到參與式的公民身份。本文研究人們對反引渡法案運動的態度與這兩種公民身份規範的關係。利用從調查中收集到的數據(N=817),本文顯示,支持運動者和激進主義者認為,盡職的公民身份不比參與式公民身份重要。
儘管運動中經常出現非法行為,但這兩套公民身份在支持運動的人群中更為兼容。為解釋這種調節作用,焦點小組訪談的觀察結果顯示,在運動中有過創傷性經歷的人會懷疑當局的合法性。因此,儘管他們認為盡責的公民身份很重要,但他們也可能支持運動中出現的各種非法行為。
【論文】從域外性到時間之外:香港當代媒體和政治
題目:From extraterritoriality to extratemporality: Contemporary media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作者:Victor Fan
出處: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Media and the City
摘要
本章是作者專著《域外性:定位香港電影和媒體》(2019)的延伸。在書中,我提出使用 「域外性/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 )這術語作為重新思考香港電影和媒體如何與城市的生物政治生活協商。在本章中,我提出這術語的變體:時間之外(extratemporality)。我認為,在後社會主義的操控社會中,目前的媒體生態模式(或媒體存在)該被理解為一種技術—社會機件組合,其中微觀感知(直覺和感知之間)和微觀時間(每個時間—瞬間的消亡和啟動之間)積極地改寫了政治關係的佈局。這些微觀感知和微觀時間—瞬間反過來每時每刻定義和改寫相互衝突的政治立場。在本章中,我首先重新審視媒體、管治術和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並分析紀錄片《理大圍城》。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警察和抗爭者如何在政治鬥爭中作微觀感知和微觀時間的決定和行動。同時,紀錄片作為「古老」的電影形式,放慢了速度,拉長了時間,使這些決定和行動是如何進行變得具體。
【論文】香港反引渡法案運動的可持續性:變革性事件和制度回應
題目: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nti-Extradition Bill Movement in Hong Kong: Transformative Events and Regime Responses
作者:Yuhan Hu
出處:Asian Affairs
摘要
2014年雨傘運動後,民主力量在香港成功動員積極和大規模的社會運動的動力逐漸減弱。然而,《引渡法修正案》提供了新的動力。2019年,反引渡法運動打破沈默,發起了一系列抗爭和抗爭者與警察的對抗。本文旨在探討這場運動直至2019年9月4日引渡法案被撤銷後的可持續性。文章指出兩個促進運動激烈升級的變革性事件。這些事件表明,許多香港人認為的「警察暴行」問題在維持這場運動中發揮顯著作用。本文還討論香港政府和警方採取的無效策略是如何對維持運動起到作用。本文認為,香港政府在雨傘運動中實施的積極策略已經無法揭止2019年的反抗。
【論文】語言的寄生物:「特朗普總統,請解放香港」
題目:The parasites of language “President Trump, please liberate Hong Kong”
作者:Aubrey Tan, Chapman University
摘要
本文探討了「寄生式」政治語言如何有助在全球政治極化的背景下,為對立意見提供新理解。我所說的寄生式政治語言,是指言語行為理論家奧斯汀(J. L. Austin)所說的「不正確的言語行為」,即使用不成功的語言。德里達(Jacque Derrida)認為,這些「不正確」的言語可以擺脫既定的語境,延伸至一種更自由的交流。為了探索寄生式語言的潛在 「積極」效果,本文將研究香港抗爭者在2020年美國大選前的言語,視之為不正確的言語行為。他們激進的政治方式,催生出世界各地抗爭者所共有的反全球主義社運家的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