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破解香港的威權法治:傘後與反送中以來的民主運動

作者: 黎恩灝

書介

  面對由威權邁向後極權管治的年代,香港人還有抗爭的選擇嗎?如果有,這條抗爭之路可以如何走下去?

  作者認為,所謂的「威權法治」,並不純然是中共社會主義法治移植的結果,香港的威權法治必須回溯到英國殖民時期的法律意識型態。中共是透過英殖時代遺留的法制,添上在新疆和西藏厲行多年的治術,延續了法律作為打壓異己的殖民治理。本書第一輯爬梳了香港「威權法治」的背景脈絡,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法律就是政治。既然政權以法律作為威權政治的武器,法律亦應是爭取民主和自由法治的場所,是抗爭政治的劇場。然而如何在威權下「光復」法治?反威權的民主運動,便是一途。第二輯「頑抗之年」便記錄了香港近年規模最大、觸發中共以國安法鎮壓香港的一場反威權抗爭──二○一九年的反修例運動(反送中運動),作者針對修訂逃犯條例本身的爭議、運動過程的警察暴力深入分析,以國際社運變遷的脈絡去反省這場反威權抗爭為香港帶來的危與機,並挑戰華人社會對「暴力」避重就輕、重責示威人士、卻迴避當權者使用暴力的思維。第三輯「民主之路」反思香港一直以來的民主運動和選舉政治,一方面從泛民抗爭之路省思傳統民主運動策略的得失,包括「寸土必爭」與「直接鬥爭」、「議會有用」與「議會無用」等等不同論述路線的角力;另一方面則借鑒國際經驗,分析主權國下的不公正選舉制度對香港民主運動產生的影響。

  壓迫是辯證的,雨傘運動後的威權法治,催生了反送中運動,令香港三十多年來由精英主導的民主化運動,一夕蛻變成全民出動、跨越地域的反威權抗爭。最終,這場逆權運動迫使中共強加國安法和民主大倒退的選舉改制於香港,同樣是一夕之間,香港的法治神話、民主之夢先後宣告幻滅。隨之而來的,是政權推動的司法迫害。港區國安法通過週年,香港面目全非。民主之夢告終,未來還有沒有民主運動?──作者提醒:莫忘個體的道德力量、庶民的抗爭、公民社會的凝聚力,往往是政治社會和政治文化變革的核心動力。我們要扣問的,也許不是抗爭之路何從,而是我們的人生路何從。我們有沒有這種視抗爭為自我修行的覺悟,時刻保持初心,暗中增廣見聞、交朋結友,以一己微末之力,在不足為人道的日常生活中稍稍衝出舒適圈,為因抗爭而受迫害的弟兄姊妹多行一步?──「做返啲香港人應該做嘅嘢」(做香港人本應做的事)或許就是一切的答案。

繼續閱讀 “【新書】破解香港的威權法治:傘後與反送中以來的民主運動"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全球白蛇

題目:The Global White Snake

作者:Liang Luo

摘要

《全球白蛇》檢視華人的白蛇傳說及其在亞洲與全球廣泛而多方向的旅程。這旅程跨越不同語言和文化的邊界,產生出獨特的傳統。白蛇在華語、日語、韓語、英語和其他語系世界中被重新發明出來。此外,白蛇傳說的亞際旅程和全球流傳在大量人口中獲得多重而複雜的意義,成為多重表達的温床,由鞏固威權力量到推動少數權利和社會運動。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press.umich.edu/11901257/global_white_snake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昨天今天明天:內地與香港電影的政治、藝術與傳統

作者:吳國坤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1-06-25

內容簡介

本書以電影個案形式,輔以當代歷史脈絡和社會現實,討論電影作為普及的藝術創作,電影作者如何直面電影的政治及社會功能,又怎樣面向觀眾。

第一部分「子不語:民國電影的聲色政治」以薛覺先、費穆等的電影為例,討論民國時代的電影檢查政策。第二部分「怪力亂神:香港電影的禁忌與圖謀」,涉及英治時代香港的政治審查和殖民文化政策,所討論的諜戰、神仙鬼怪、壓抑和愛慾,都是過往甚少討論的冷門題目。第三部「亂世浮華:表象與真實」,探究在社會緊張騷動和充滿政治禁忌的年代,電影如何通過製造鏡花水月式的鏡像世界來扣問社會議題。

本書的研究結合檔案資料的梳理,將電影文本與歷史文化脈絡化,採用綜合分析方法,回答當代歷史、政治和電影美學的問題。

目錄

「文化香港」叢書總序 朱耀偉 —4
李歐梵序 —6
致謝 —9

導言 —12

第一部 子不語:民國電影的聲色政治 —28
薛覺先與粵語電影的方言/聲音政治 —30
左翼通俗劇的創傷記憶 —47
費穆電影的回憶與再造—69

第二部 怪力亂神:香港電影的禁忌與圖謀 —94
香港電影的政治審查及影像販運 —96
粵語、國語電影中的鬼魅人間 —120
李碧華《青蛇》的前世今生 —141

第三部 亂世浮華:表象與真實 —162
「中聯」的使命與迷思 —164
國泰/電懋的都市喜劇 —188
張愛玲看現代中國男女關係 —216
安東尼奧尼的新現實主義與左翼政治誤讀 —235

參考文獻 —260

鄭樹森跋 —282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chunghwabook.com.hk/Index/book_detail.html?id=3219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香港的自置居:買樓作為希望機制

書名:Homeownership in Hong Kong: House Buying as Hope Mechanism

作者:Chung-kin Tsang

書介:

本書研究香港自置居與社會穩定之聯繫的文化框架。

戰後,自置居成為已發展社會最多人選取的住屋選項,包括澳洲、英國、日本、西班牙和美國。在金融化時代,自置居之發展,為住屋和貸款市場結集了大量的財富和債務,而其製造出來的不平等和住屋之無法負擔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性。香港可謂在這些發展社會中最為極端的例子,近年,香港在國際頭版出現時,均與住屋問題和社會不穩有關。

透過研究香港過去四十年的自置居歷史, 曾仲堅提出自置居與社會對未來的想像密不可分,並把這想法概念化為「希望機制」。這角度有助我們追溯「買樓」作為希望機制(主體構成、生活目標和生涯規劃之核心)與社會穩定之間的關係。

本書研究方法獨特,尤其是運用到「希望」作為分析範籌,它將會是經濟文化和金融化、亞洲研究,尤其是香港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歷史之學者的重要研究資源。

目錄:

一、引言
二、金融化與希望:香港作為案例
三、隧道中的希望(1970至1990年代)
四、1997後的轉變
五、等待來臨中的危機之希望(2010年代)
六、超越主動和被動希望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routledge.com/Homeownership-in-Hong-Kong-House-Buying-as-Hope-Mechanism/Tsang/p/book/9781032004419?fbclid=IwAR3BJ-wTJAVttuJczLXO7gmPkCJxKtx2gYJv4UBYTg38Pyh0gU4gGwa3E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