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檔案庫】二十世紀初省港澳通俗刊物雙語資料庫與解題書目(第一階段)

簡介

「通俗期刊」於近代華語世界的印刷事業與普及文化中,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20世紀初,這類通俗刊物以小報、晚報、三日刊、周刊、畫報及雜誌的形式,在省港澳地區大量編印,廣為流傳。它們多以嶺南舊學、廣東風俗、民間文學、地區商業和文化活動、當時的潮流新知為主要內容。再者,為了滿足當時為數眾多的祖藉廣東海外華人閱讀市場,這些刊物經常行銷至美加「華埠」和南洋,傳播甚廣,遍及海內外。這些刊物,對於我們了解和研究珠三角文化,包括香港通俗文化以及粵語文化的環球流通脈絡,甚具價值。

本資料庫所收條目,並不限於在廣州、香港、澳門三地出版之期刊。其中能見以汕頭為出版地之刊物,因為它們能呈現汕頭,乃至潮汕文化,實為廣東通俗文化一重要成員;又如由中山「恆美村」出版的《恆美月刊》為同鄉雜誌,出版近10年,發佈遠及古巴等地,也甚有地方特色。另外,日佔時期「協榮印書館」發行的數本雜誌,雖具鮮明的政治宣傳意識,但它們亦為研究當時廣州一帶風俗、文化工業面貌的珍貴參考資訊。

本團隊冀為本地和海外公眾,提供一個集中和便捷的省港澳通俗期刊資料庫,除了讓公眾了解這三個地區的通俗文化及其連繫緊密的文化網絡、促進相關的研究,更希望能激勵日後更多這類刊物的發掘、保存和傳播/傳閱,進一步深化和增加相關的知識和研究。

資料來源:https://www.cantonpp.com/tc

香港學術情報室

《翻譯學報》香港翻譯史特刊

出處:《翻譯學報》2022第6卷第1期

題目:「作為一名國際代理人」: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在香港的政治翻譯等活動
作者:馬騰飛

題目:香港早期文學期刊連載的翻譯研究:以《新小說叢》(1907-1908)為例
作者:李波

題目:「新的文化中心」的建設:香港《立報.言林》與葉靈鳳的文學翻譯(1938-1941)
作者:張蕾

題目:閱讀與翻譯:黃思騁的閱讀史與香港《人人文學》的翻譯選材
作者:劉韵柔

資料來源: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PublicationJournal?PublicationID=P20180306001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

書介

《蕉風》作為馬來西亞最具地位及影響力的純文藝雜誌,出版迄今六十七年,將其作為馬華文學與文化的研究重心可說是極其適合。而本論文集即以《蕉風》研究為主軸,共收錄十二篇研究論文,分別以「冷戰與國族想像」、「編者的身影」和「交流、反叛與變異」三大主題切入,探討《蕉風》所反映出的種種議題──那些關於時空脈絡的、文藝思潮的和國族建構的。

目錄

前言(李樹枝)

緒論——冷戰、馬來亞化與現代主義(黃錦樹)

卷壹◎冷戰與國族想像

香港友聯與馬華文化生產:以《蕉風》與《學生周報》為例(1955-1969)(王梅香)
戰後馬華(民國)文學遺址:文學史再勘察(莊華興)
獨立前的《蕉風》與馬來亞之國族想像(林春美)
蕉風、采風、食風:論馬來亞獨立前夕物體系與國家認同的重構(黃國華)

卷貳◎編者的身影:從寫實到現代

方天與《蕉風》的寫實主義書寫(賀淑芳)
身世的杜撰與建構:白垚再南洋(林春美)
大眾化、反共、馬來亞化:黃崖與六〇年代《蕉風》現代主義(鄧觀傑)
想像一個前衛的共同體:陳瑞獻與馬華現代文學運動2.0(張錦忠)

卷參◎交流、反叛與變異

反叛文學運動誰在反叛?談戰後馬來亞的新寫實及獨立前後《蕉風》的「現代」(黃琦旺)
臺灣、馬華現代主義思潮的交流:《蕉風》的第一波現代主義(郭馨蔚)
升起現代文藝的大纛:《蕉風》、余光中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李樹枝)
當代詩作的變異及其限度:以新世紀《蕉風》的詩作爲探討中心(張光達)

後記——再冷戰的時代:《蕉風》研究、美援與史料問題(張錦忠)

編著者: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李樹枝(拉曼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出版社: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ccsenews/posts/32058379018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