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帝國視線下的亞洲想像:以香港匯豐銀行歷史檔案部的典藏品為例

簡介

滙豐銀行歷史檔案部(HSBC Archives)收藏了有關香港商貿歷史發展的館品,除了收集了該銀行在亞太區的重要文檔、年報、幣鈔、影像及商業書信外,其中,該歷史檔案庫也收藏了大批十九世紀在廣東及港澳地區活動的商人肖像,以及華南沿海的地景及風俗繪畫。這些繪畫作品多數出自於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之手。錢納利自1825年從印度逃亡至澳門後,定居澳門長達27年,他留下許多以多元媒材繪製的中國主題系列作品,為觀者再現了十九世紀遠東中國的烏托邦想像。本演講透過該英國藝術家繪製的中國題材創作,來探討帝國視線下的視覺圖像如何深化歐洲觀者對東方化中國的刻板知識外,也關照藝術家本身對亞洲異域的人物相、動植物相與風土景觀的種種觀察如何呼應英國浪漫主義的美學傳統。

講者:蔡伊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黃桂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日期:2022年5月17日 (二)
時間:13:20-16:00

本活動採線上會議方式舉行。 線上連結如下:https://meet.google.com/kdb-oqur-hkc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vcsinnycu/posts/426987845903939

香港學術情報室

香港殖民時期電影放映與接收史料庫(1897-1925)

此資料庫為研資局優配研究金資助研究計劃「殖民地香港的映演實踐:電影放映與接收史(1897-1925)」(GRF#LU 12613217)的部分成果。資料庫開放予公眾瀏覽逾29,000項與電影相關的報章資料,包括戲院、片商、發行網絡、電影廣告與電影評論等,並提供香港電影歷史初期至1920年代的重要研究資料,以助建構香港早期映演實踐的歷史。

「映演實踐」指涉:一,影畫放映的多重面向,涉及包括科技展示、公共慈善聚會、娛樂表演,及時髦的文化追求等活動;二,電影行業在未有電影製作前的發展。藉由與映演實踐相關的資料,了解映演的獨特地位,探索放映活動背後的運作、場地、設施與設備等安排,我們方能洞悉映畫放映與二十年代香港社會架構的關係。同時透過剖析當中的放映作息及交易,描繪出香港電影行業草創的歷程。

絡繹的「實踐」令放映活動日趨完善及備受肯定。無論是當年的放映設備與環境、電影發行與上映,以至電影的核准檢查、戲院的經營狀況,映演實踐的各個軼事均能展現早期香港電影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有助進一步了解殖民時期香港的公眾生活。

計畫主持人葉月瑜教授帶領由電影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員、兩位研究主任及十一位學生組成的研究團隊,搜集於1897年至1925年間,三份主流英文報紙上刊登逾關電影行銷、宣傳、放映及讀者來函的58,000個資料,編整成為資料庫。三份英文報紙分別為:香港第二份創刊的報紙《德臣西報》﹙1845-1974)、首份由美籍牙醫Robert Fraser-Smith創立及以其批判角度聞名的《士蔑報》﹙1881-1951)及二戰前創刊的報紙中唯一現存的《南華早報》﹙1903-至今)。

團隊將從微縮膠片收集到的58,000條有關報導編纂為逾29,000項概括的條目,並將與映演實踐相關的資料歸類為四個範疇:地點、機構、人物和放映機及電影,每個資料均為獨立的標籤,方便瀏覽其他包含該資料的條目。

原文中有不少舊字及謬處,團隊以貼近原文為原則,保留有誤的內容並加上 [sic] 作為標示。鑒於資料數目龐大,團隊各人共花五年時間整合及編纂條目,所有條目經葉月瑜教授與名譽顧問戴樂為教授校正。但條目仍難免有錯之處,因此團隊將持續校對條目內容,並在必要時作出修改。

葉月瑜教授
嶺南大學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digital.library.ln.edu.hk/en/projects/flim/intro?fbclid=IwAR2CRDJYy95bTueCEWLhS6KkgWnZR2LH_5xwXYF5Vlgdahwsj8Vre-nQT_g

香港學術情報室

【公開論壇】水能流能衝,老友:來自東亞及其他地方、關於積極不滿的流質檔案

題目: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my friend: Fluid archives of active discontents from East Asia and beyond

日期:4月30日(五)
時間:13.00– 5.00 CET
主持:Lok Yee Wong
對談者:Lin Kok Cheung Dalu, Objournalist, Michael Leung, Susi Law

摘要

今天香港,因着依然行進的抗爭,藝術實踐變得愈來愈複雜。然而,香港藝術家的想像並沒有停留於把城市政治化,反而以不同的形式,流進不同的社群。在這論壇中,由故事到社群、藝術到香港,我們召集不同的藝術家,看看他們的作品如何在城市的鉅變中,帶來對話和經驗的分享。

資料來源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兩大企業歷史檔案部初探──以香港滙豐銀行與太古集團為例

作者:陳憶華

出處:《檔案半年刊》,第19卷,第2期(2020年12月):58–75

摘要:

滙豐銀行、太古集團兩大國際企業紮根香港百餘年,保留着長久以來的企業文化傳統、倫理和精神,且不約而同成立歷史檔案部門,從事資料的蒐集、整理、保存、展示、研究和教育,以提升民眾的檔案素養及認知觀念。兩者間有許多類似之處,譬如:創辦人都是英國人,早年來到東方貿易,看上香港是一自由港、交通樞紐,立足於此可放眼全球。

企業在經濟快速發展之餘,希望社會大眾逐漸重視企業檔案,因其中承載了重要的機構記憶和社會記憶,成為探尋該企業整體發展歷程及在地香港生活、社會變遷的見證。

本文介紹這兩大集團創辦的歷史沿革,成立歷史檔案部的目的與功能,並探析其檔案典藏、管理、應用及展覽的概況,做為國內企業單位展現企業文化精髓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