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隱含社會秩序:《英雄本色》

題目:Implicating the Social Order: The Story of a Discharged Prisoner

作者:Tom Cunliffe

出處:Film History Vol. 33, No. 3 (Fall 2021), pp. 94-125

摘要

1967年,香港經歷抗議、騷亂和其他社會危機,《英雄本色》(1967)亦在其時制作和發行。這影片是一部關鍵作品,它從1950年代社會現實主義情節劇過渡至1970、1980年代蓬勃發展的犯罪電影,表現出香港在這動蕩時期感情結構的變化。龍剛利用犯罪電影挑戰法律和秩序的主流價值觀,並考察香港的殖民資本主義權力體系如何影響社會經驗。本文研究《英雄本色》出現的工業、歷史和社會政治背景,並分析其背景,以證明這部電影如何在新興工業城市中,成為協商重塑價值觀的重要場所。

資料:https://www.jstor.org/stable/10.2979/filmhistory.33.3.04?refreqid=excelsior%3A7491e041ef194add1980431b6c3d2850&fbclid=IwAR0T7xatvyYpqTKVV09DKtlQm_K6aXDzi8hIyjZBAOlXapp9IiPtX6Rs6jM

香港學術情報室

【線上講座】晚期殖民主義:「香港人」與建構想像中的流行重新想像

題目:Late Colonialism: “Hong Kong People" and the Popular Re-imagining of an Instituting Imaginary

日期:10月29日
時間:12:00–13:30 PDT

講者:Prof. Gregory Le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摘要

1967年暴動後,香港工業總會在殖民地政府支持下,組織了一個節日,內容包括綜藝節目、展覽、時裝展和騎馬巡行組成。及後,1969年又舉辦了更大規模的「香港節」,口號是「香港人用香港貨」。這些節日是政府戰略的一部份,目的是在殖民地居民中建立團結意識,並抵制以暴動為標志的親中國大陸的愛國情緒。戰略重點是通過推廣「香港人」而非「中國人」,建立獨特的「香港意識」。

隨着時間的推移,「建構想像」(instituting imaginary)像卡斯托里亞迪斯(Castoriadis)所說的,遭香港公民社會和本地文化產業重新認識、顛覆、改變方向、轉化,變成了流行的「體制想像」(instituted imaginary)。這時刻可被定義為晚期殖民主義(一種迄今未見的二十世紀末的殖民主義形式,與詹明信的晚期資本主義相混合),它承諾着消費主義的樂趣和一條從未實現的民主之路。

這個半實現的天堂在199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中央當局發現自己面對的社區,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持續表現着獨特性,且愈來愈強頑地反抗。近年,本地社區利用上述所說的香港想像力來表達和塑造身份,拒絕被吸收到愛國的大陸想像中。本講座將討論上述的關鍵術語和時刻。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21574051531966/

香港學術情報室

IBP 2021香港論文獎

題目:IBP 2021 Hong Kong Article Prize

參獎文章總數:98(36份人文學科,62份社會科學)

人文學科獲獎者

〈港英的民意調查和隱蔽的殖民主義〉
Florence Mok, 2019, “Public Opinion Polls and Covert Colonialism in British Hong Kong", China Information 33(1): 66-87.

本文是一篇耐人尋味的作品, 仔細評估了未被充份研究的現象。 文章探討監視和信息收集的機制和過程,這是政府史學家普遍忽視的層面。過往,他們過度關注政策制定或政策效果,很少關注政策是如何實際執行的。文章展示香港1970年代的殖民主義國家政策努力了解群眾的意見,同時也防止群眾明白他們的意見實際上是重要的。文章提供了寶貴的見解,解釋了為甚麽儘管政府具有殖民性質,居民依然普遍認可政府。

社會科學獲獎者

〈原居民網絡和政治動員:香港回歸後的案例 〉
Samson Yuen, “Native-Place Networks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The Case of Post-Handover Hong Kong”, Modern China 47(5), 2021: 510-539.

本文研究 仔細和論證嚴格 ,清楚展示了香港特區的原居民及其文化和政治功能如何迅速擴張。不少人對這現象充其量只有印象式了解,本文卻能詳細探討中國如何利用原居民的文化身份,在香港建立出親中國的網絡。這些發現填補了我們對中國統治下的代理人政治功能的空白。

資料來源:https://www.iias.asia/the-newsletter/article/ibp-2021-hong-kong-article-prize?fbclid=IwAR2E5UYrzhJTLFfwv_IZ0IiHCme4EBYskk_mg2ZipoMEbXHiNVpwrdwFrJ8

香港學術情報室

【書籍】帝國夾縫中的香港:華人精英與英國殖民者

書名: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

高馬可著;林立偉譯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書介

高馬可認為自鴉片戰爭後的一個世紀,香港的殖民地性質孕育了一批本地華裔商業精英。及至十九世紀末,殖民地政府視華裔商人為盟友,以發展香港為商業中心。兩者所以能連結起來,正因為他們都相信中國商機處處。華裔領袖和港英當局在共同關注的問題上均有合作,例如資本主義擴張,以及為陷入困境的中國提供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籌謀獻策等。

這些華裔精英也在這殖民地架構中找到生意和商業上的機遇。他們利用香港的戰略地位把自己塑造成與內地商人不同的一個獨特社群。國族主義在香港帶有其本地特色。同時,通過為英國籌措軍費、接待訪港的英國皇室成員、出席大英帝國的貿易展覽,華裔精英有助香港成為大英帝國中活躍的一員。

在《帝國夾縫中的香港》,高馬可探討了諸如殖民主義在現代史的意義與影響等重大問題,並且不偏不倚地把香港置於中國歷史與英國殖民史的脈絡中。

目錄

鳴謝
緒論
第一章 殖民統治與合謀協作:華人子民與英屬香港的形成
第二章 更優秀的華人階級:建立東方商業重鎮
第三章 勢力平衡:殖民處境中的地位與尊重
第四章 屬於自己的地方:會所和協會
第五章 民族主義與身份認同:何啟的例子
第六章 保全香港:1925至1926年省港大罷工
第七章 滄海桑田:1941開埠百周年
結論
參考書目

資料來源:https://hkupress.hku.hk/pro/1826.php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殖民香港之早期銀幕文化(1897–1907)

論文:Early screen culture in colonial Hong Kong (1897–1907)

作者:葉月瑜(Emilie Yueh-yu Yeh)

出處:Transnational Screens 10.3 (2019): 148–169

摘要:

香港電影史學家論著眾多,但香港的早期銀幕文化依然是鮮有研究的範疇。根據新發現之香港電影在1897–1907年放映的資料顯示,早期銀幕實踐面目眾多,科技之新奇令人驚嘆,活動映畫與音樂劇和魔術表演之聯合演出,觀眾在享受劇院空間之餘,亦會欣賞銀幕上的緊張刺激。就着在這塊皇家殖民地上早期電影放映之多樣與異質,我提出三個對殖民香港早期銀幕文化之討論方向:科技之新奇的首要性和電影機器之管理;活動映畫與其他現成娛樂之共生;並電影放映冒現為商業體制。要了解電影在殖民管治下的含意,我運用了部署(dispositif)這個概念,既指放映的機器,亦指權力關係的裝置,以此分析電影在殖民者行使權力時之角色。

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1080/25785273.2019.168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