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殖民香港的知識份子

題目:Intellectuals in Colonial Hong Kong

日期:2023年3月13日(一)
時間:下午5:00(香港時間)

講者:Professor Sebastian Veg, Centre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EHESS (School of Advanced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aris

摘要

知識份子在殖民地香港的角色和地位,長期研究不足,但最近成為鮮明的焦點。然而,仍有許多領域值得進一步和更有系統的探索,其中之一就是知識份子在中英就香港未來的談判中扮演的角色。其時,不少知識份子倡導「民主統一」,而香港的公民社會又是如何更廣泛地參與這個主要被視為外交的進程之中呢?社會上如何討論諸如政治改革等問題?又,社會如何把這與中國大陸的發展聯繫起來?知識份子在建立跨境聯繫方面發揮了甚麽作用?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633570806784461/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殖民香港的正式化:1984年新寮屋之終結

題目:Formalizing colonial Hong Kong: Ending new squatting in 1984

日期:5月26日
時間:早上9:30-11:00

簡介

我們即將出版的書揭示,香港經歷數十年未能解決的「寮屋問題」,如何在1984年後成功地結束新的寮屋。徙置區被正式開發的城市空間取代,對香港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產生了長久且重大的影響。 若不考慮大規模公共房屋計劃的影響,就無法理解當代香港的情況,而該計劃最初是以徙置區安置開始的。 我們的檔案研究建立在1980年代的民族學工作基礎上,以回答1984年反對非正規的浪潮更普遍之時,新寮屋如何和為甚麽最終被終止。本文將考慮對此轉變的多重合理解釋,並對香港殖民時期的決策過程提供新的視角,包括對政府本身及其努力控制的社會中的非正規性的認識。 我們發現,新寮屋的結束可以追溯至不打算開發的土地上的寮屋問題,特別是危險的斜坡。 此問題在1970/1971年首次作深入討論,並最終導致了一項關鍵的官僚措施,即把1984年寮屋佔用情況調查中的登記作為永久性公共住房安置的要求。

資料來源:https://www.ntu.edu.sg/soh/news-events/events/detail/2022/05/26/research-events/formalizing-colonial-hong-kong-ending-new-squatting-in-1984?fbclid=IwAR126y_f7fOphWU7WlOhRf4k2UB_5AtkF_8CWmfO2yfz8w1cUsQpDS0XlgM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遺民、異見者和世界公民:殖民香港中反公共領域的社會文化源頭

題目:Loyalist, Dissenter and Cosmopolite: The Sociocultural Origins of a Counter-public Sphere in Colonial Hong Kong

作者:Edmund W. Cheng

摘要

本文審視香港在殖民時代後期,知識份子的話語爭奪歷程,是如何在中國大陸邊緣,形成一個回異的公共領域。二戰後,流亡的中國知識份子,利用該殖民地的模糊地緣政治,推動自主出版,參與文化陣線,建立一個屬於遺民和異見者的他鄉。到 1970 年代,本土和左翼知識界,建了一種混合身份認同,以表達他們地理上比鄰,社會上卻區隔的國族身份,以介入社會不公,來反思對該城邦的歸屬感。借著審閱文化刊物和訪問公共知識份子,本文嘗試拿捏這回異的公共領域的內涵:第一,與各種官方論述相抗衡的另類聲音;第二,容納不同世界觀和主體性的多元場域;第三,在非民主的中國社會中培育行動主義的重要平台。我嘗試將放寬知識群體約束的許可條件,與解釋其滲透力和擴散性的生產條件,區分開來。透過引入話語爭奪、社會形塑和文化認同的視角,本文重新審視哈貝馬斯理想化公共領域的框架。

資料來源: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china-quarterly/article/loyalist-dissenter-and-cosmopolite-the-sociocultural-origins-of-a-counterpublic-sphere-in-colonial-hong-kong/69EA50D5214CECFF682B61EE07D2FE27?fbclid=IwAR2eDM-NOMgFzcoCQUMcRnmEpwAqf1bwa8tnxBmQivm7Kv0O2PELyld05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