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書會】香港起飛:商業航空與全球樞紐之形成

題目:Hong Kong Takes Flight: Commercial Avi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 Global Hub

日期:11月17日
時間:下午4.30-6.00

講者:John Wong

摘要

隨着香港發展成為強大經濟體,商業航空在香港逐漸成形。講者認為,把航空旅行理解為香港進入全球流動時代的結果並非必然,香港發展成為一個區域和全球樞紐也非預先注定的。講者的最新專著強調形成香港這個樞紐的轉變過程,並描述全球化和全球網絡在此的角色。本講座通過香港航空業的棱鏡來看待香港的全球化,研究香港的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在面對國際夥伴和競爭對手時,如何堅持立場,以獲得他們的社會經濟利益,並展現出他們對現代性的理解。

資料來源:https://www.ntu.edu.sg/soh/news-events/events/detail/2022/11/17/research-events/hong-kong-takes-flight-commercial-aviation-and-the-making-of-a-global-hub?fbclid=IwAR1pk7f5r6RKRF7L-ccNGSjFxrpQxoDUQJVYkn2E-sX4J079Xm0OvJYiobw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粵語、圖像和現代性:清末廣東革命派報刊如何傳播新知

主講:李婉薇教授

日期:2022年10月13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四時三十分至六時正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
網上報名: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Q0npuCltpdeisJSKOtnUjTWm629nfy20jVZYC3oRZPJQw7g/viewform?fbclid=IwAR05P3pzBikxw4zSmWJyE0KontqrJQbOofbmGmR8xgKtxbeEvSjV9nILeqE

講座簡介

這次報告通過兩種革命派報刊,考察清末廣東和香港如何通過粵語和圖像傳播思想與科學的新知,試圖思考嶺南文化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地域差異。《廣告白話報》和《嶺南白話雜誌》直面文盲大眾,黃伯耀等革命派報人以生活化的語言和例子,把啟蒙報刊寫成演說底本,通過口耳相傳宣傳種族革命、男女平等和公共衛生常識。廣東首份石印畫報《時事畫報》的讀者文化水平較高,這份報刊的廣告圖像豐富、語言活潑,可以窺見以潘達微和梁培基為代表的革命派畫家和民族實業家如何通力合作,促使讀者接受西方醫學和藥物。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cuhkics/posts/pfbid02j5JtRkjqU3FBLzHKzYQg6DkPT2eC6gWLT5LkqBWnN2tKsMgmCxVT3Rken2j9v8TTl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從衛生現代性到綠色現代性:1970年代以來香港現代生活的兩種模式

題目:From Hygienic Modernity to Green Modernity: Two Modes of Modern Living in Hong Kong Since the 1970s

日期:2022年69日
時間:下午4.30-6.00

講者:Loretta Lou

摘要

是次講座通過城市衛生和環境治理的歷史,重點討論香港的現代化進程。本講座追溯「衛生現代性」和「綠色現代性」的譜系,同時研究兩種現代生活模式,自1970年代以來,政府運用治理術和自我技術,把香港轉變為清潔、生態友好和現代的大都市。以「清潔香港」運動為重點,我討論殖民政府如何努力將香港轉變為具有現代衛生標準的大都市,以及這運動在何種程度上塑造了歸屬感和公民責任感,同時向香港市民灌輸對「環保」的基本理解。最後,我探討2000年代後衛生現代性和綠色現代性之間的競爭。我認為,這兩種現代生活模式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影響着對方對城市環境的管理方式。儘管有所差異,但這兩項工作都加強了香港人的公民責任感和他們對所謂家的城市的奉獻精神。

資料來源:https://www.ntu.edu.sg/soh/news-events/events/detail/2022/06/09/research-events/from-hygienic-modernity-to-green-modernity-two-modes-of-modern-living-in-hong-kong-since-the-1970s?fbclid=IwAR2mVuOwsvgwZYLiE3Emo6K6WJLPsW26zR9YDYyvyArxF_cTaDthZc1WQ5w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

書介

《蕉風》作為馬來西亞最具地位及影響力的純文藝雜誌,出版迄今六十七年,將其作為馬華文學與文化的研究重心可說是極其適合。而本論文集即以《蕉風》研究為主軸,共收錄十二篇研究論文,分別以「冷戰與國族想像」、「編者的身影」和「交流、反叛與變異」三大主題切入,探討《蕉風》所反映出的種種議題──那些關於時空脈絡的、文藝思潮的和國族建構的。

目錄

前言(李樹枝)

緒論——冷戰、馬來亞化與現代主義(黃錦樹)

卷壹◎冷戰與國族想像

香港友聯與馬華文化生產:以《蕉風》與《學生周報》為例(1955-1969)(王梅香)
戰後馬華(民國)文學遺址:文學史再勘察(莊華興)
獨立前的《蕉風》與馬來亞之國族想像(林春美)
蕉風、采風、食風:論馬來亞獨立前夕物體系與國家認同的重構(黃國華)

卷貳◎編者的身影:從寫實到現代

方天與《蕉風》的寫實主義書寫(賀淑芳)
身世的杜撰與建構:白垚再南洋(林春美)
大眾化、反共、馬來亞化:黃崖與六〇年代《蕉風》現代主義(鄧觀傑)
想像一個前衛的共同體:陳瑞獻與馬華現代文學運動2.0(張錦忠)

卷參◎交流、反叛與變異

反叛文學運動誰在反叛?談戰後馬來亞的新寫實及獨立前後《蕉風》的「現代」(黃琦旺)
臺灣、馬華現代主義思潮的交流:《蕉風》的第一波現代主義(郭馨蔚)
升起現代文藝的大纛:《蕉風》、余光中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李樹枝)
當代詩作的變異及其限度:以新世紀《蕉風》的詩作爲探討中心(張光達)

後記——再冷戰的時代:《蕉風》研究、美援與史料問題(張錦忠)

編著者: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李樹枝(拉曼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出版社: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ccsenews/posts/32058379018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