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冤魂政治:以香港的社會運動與文學寫作為例

作者:賴展堂

出處:《文化研究季刊》178期

摘要

阿甘本的生命政治理論中存在著一組關鍵的對倒:主權者與裸命同樣以例外構成規範,前者具備決斷的全能,後者卻幾乎毫無抵抗的可能。本文一方面藉此審視香港與中國既相連又區隔的政治構造,另一方面從香港獨特的社會與文化實踐來反思這套生命/死亡政治的出路,從而在李祖喬提出的「冤魂社會」的基礎上,討論冤魂作為裸命的死後生命的潛能。當毛澤東的革命主權激烈施行了中國自古已有的運動式治理而產生大量裸命,在中國大陸被壓抑的死難者在殖民地香港被想像為冤魂。冤魂的再現不僅出自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角力,更深刻影響了香港民眾的政治意識與行動,以哀悼作為對主權暴力的異議。本文檢視曾連續舉辦多年的六四集會與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這兩個案例,分析哀悼者怎樣扣連冤魂的複雜意義,例如在抗爭策略上著墨於「冤」,而當面向共同體,「魂」的他異性在相關的符號再現中被銘刻。為了進一步探討冤魂的主體性,本文轉向兩本2020年在香港出版、同樣訴諸鬼魅的小說,陳冠中的《北京零公里》顛倒了主權者—裸命的對倒結構,而《無遮鬼》的主人公反覆受到冤魂的召喚,邁向互為主體/他者的共存。我把靜態的作品重新理解為寫作與閱讀的動態,以指出無論文學或社會運動,歸根究底同樣是種行動,也即哀悼者對冤魂的再生產。通過把阿甘本對治理的洞見帶入抵抗的現實,本文最後思考冤魂政治對香港共同體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s://www.csat.org.tw/Journal.aspx?ID=22&ek=147&pg=1&d=3276

香港學術情報室

【研討會】台—港(失)聯繫:港台實質與數碼社會運動

題目:Taiwan-Hong Kong (dis)connection: physical and digital social movement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日期:2022年5月20日
時間:00:30–02:00(香港時間)

簡介

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和香港的雨傘運動常被認為是台港聯繫的開始。針對中國影響力與佔領策略,兩地運動相互呼應。此同時說明,兩地聯繫不僅是物質動員,隨着中國對兩地互動的打擊,數碼層面上的網上組織和形成輿論和話語,變得愈來愈重要。

在2019年末和2020年初,COVID-19大流行之前,這種聯繫達到了高潮。香港的反引渡運動對台灣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對台灣2020年總統選舉的影響。 然而,香港移民到台灣也引發了關於台灣庇護法的爭議。

是次網絡研討會將通過這些社會運動事件及其政治後果來反思台港(失)聯繫的十年。

資料來源:https://www.eventbrite.co.uk/e/taiwan-hong-kong-disconnection-tickets-330507415577?fbclid=IwAR00A6x2Q0is5gMBTSSX44Zg97pblmEjZsJdshxt3KrWjrCMdRWzssiA-_w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得益於電子遊戲的社會運動:香港反送中運動中的電子遊戲識辨力

題目:Game-Assisted Social Activism: Game Literacy in Hong Kong’s Anti-Extradition Movement

作者Holin Lin, Chuen-Tsai Sun

出處:Game and Culture,2022年1月3日

摘要

本文描述2019-20年香港反送中運動中對電子遊戲文化的話語挪用,參與者以遊戲語匯進行大規模的抗議交流和動員,並採用遊戲框架(尤其是來自MMORPG)來組織抗議行動。本文以在線論壇的數據,介紹與抗議有關的在線話語中的電子遊戲修辭和敘述的例子,推測它們的象徵意義,並研究借用遊戲文化對運動的影響。在描述遊戲文化溢出到社會運動的方式後,我們提出在動態抗爭的遊戲識辨力之例子。我們將表明,遊戲文化和在線遊戲識辨力的結合加強了社會運動人士的工具包,強化了許多人描述為無領導的社會運動的「如水」性質。

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1177/15554120211061852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組織社群與媒體運動:以香港影行者為例

題目: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Media Activism: The Case of v-artivist in
Hong Kong

作者:Ting Chun Chun

出處:Chris Robé and Stephen Charbonneau, eds., InsUrgent Media from the
Front: A Global Media Activism Read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20 (235-254).

摘要

本論文集中探討影行者——一個香港的藝術/媒體/社運團體——如何運用錄影及其他藝術形式,為城市內各個被邊緣化的勞動群體充權。影行者相信藝術性表達與政治參與不僅同為人類的基本權利,而且孕育著相輔相成的能力和經驗。因此,不論是新移民婦女、在職貧困者、在社區重建項目中被強行拆遷的舊區居民,影行者在幫助底層人們積極爭取自身權益的同時,也盡量用各種方法鼓勵他們的藝術參與與表達。本文首先會呈現影行者的實踐如何受到南美的參與性媒體、小川紳介的記錄片、臺灣的綠色小組及香港的影像力量的影響,以便將其重置於全球媒體運動的脈絡之中。接著,我會從三個層面介紹影行者的具體實踐:他們為工友和街坊舉辦的社區藝術及草根媒體工作坊,在組織社運過程中與底層參與者共同進行的影像記錄活動,以及為社運內部組織及連結不同群體而辦的放映活動。在資本橫行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影行者的工作顯得微小而又重要。他們的社區實踐盡量地幫助底層人們在糊口與生存之外,找到自我表達的創造機會;在寸金赤土的城市裏保護他們原有的社區網絡,並且實踐社區空間的自行管理;在表達與抗爭的過程中,讓底層人們看到自己及他人,並且找到彼此聯結的機會。

資料來源:https://nanyang.academia.edu/ChunChunTing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天安門的記憶:香港集體回憶的政治和過程,1989-2019

題目:Memories of Tiananmen: Politics and Processes of Collective Remembering in Hong Kong, 1989-2019

作者:Francis Lee, Joseph Man Chan

摘要

本書分析1989至2019年間,有關1989年北京學生運動和天安門鎮壓的集體記憶如何在香港產生、爭論、維持和轉變。本書通過新聞報導、數碼媒體內容、燭光晚會的現場調查、人口調查及與社運人士、集會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深入訪談等多種渠道收集數據,確定社會記憶動態的六個關鍵過程:記憶形成、記憶動員、記憶制度化、代際轉移、記憶修復和記憶碎片化(balkanization)。本書展示了社會主導的集體記憶,甚至易於觸怒國家的記憶,如何通過廣泛行動者的持續協商和努力而產生和維持。在本書主要關注的時期中,社會上享有相當程度的公民自由,而本書則考察這時期的政治變化和天安門紀念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但除此之外,本書亦討論隨着香港治權的消減,集體記憶的軌跡可能發生甚麼急劇的轉變。本書希望成為關心集體記憶研究、社會運動研究、政治傳播及中港研究的人之重要參考。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aup.nl/en/book/9789463728447/memories-of-tianan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