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論香港「新三及第」文學的本土意識――以丘世文、黃霑為例

作者:張彥嵐

出處:《文化研究季刊》180期

摘要

「新三及第」是混雜了漢語白話文、粵語和英語的文學作品,自1970年代起在香港民間廣為流行,而「新三及第」一名則源於戰後香港曾經流行一時的「三及第」文體。丘世文和黃霑同為新三及第的代表作家。其中丘世文 在《周日牀上》的生活化書寫和《在香港長大》中所反映出的香港本土情懷,生動且寫實地呈現香港人的精神面貌。至於黃霑 則以《不文集》為其新三及第的代表作,他的「不文書寫」表面上落實了黃仲鳴等學者們對新三及第文體文雅不再的批評,唯筆者認為黃霑筆調浪蕩的背後,其作品的文化和社會意義是不容忽視的。而本文將以丘世文和黃霑兩位作家及其作品展開個案研究,探討新三及第文學中的本土意識。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粵語、圖像和現代性:清末廣東革命派報刊如何傳播新知

主講:李婉薇教授

日期:2022年10月13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四時三十分至六時正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
網上報名: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Q0npuCltpdeisJSKOtnUjTWm629nfy20jVZYC3oRZPJQw7g/viewform?fbclid=IwAR05P3pzBikxw4zSmWJyE0KontqrJQbOofbmGmR8xgKtxbeEvSjV9nILeqE

講座簡介

這次報告通過兩種革命派報刊,考察清末廣東和香港如何通過粵語和圖像傳播思想與科學的新知,試圖思考嶺南文化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地域差異。《廣告白話報》和《嶺南白話雜誌》直面文盲大眾,黃伯耀等革命派報人以生活化的語言和例子,把啟蒙報刊寫成演說底本,通過口耳相傳宣傳種族革命、男女平等和公共衛生常識。廣東首份石印畫報《時事畫報》的讀者文化水平較高,這份報刊的廣告圖像豐富、語言活潑,可以窺見以潘達微和梁培基為代表的革命派畫家和民族實業家如何通力合作,促使讀者接受西方醫學和藥物。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cuhkics/posts/pfbid02j5JtRkjqU3FBLzHKzYQg6DkPT2eC6gWLT5LkqBWnN2tKsMgmCxVT3Rken2j9v8TTl

香港學術情報室

【職位】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粵語及廣東文化講師

要求

  • 粵語及英語專業水平,普通話大專水平
  • 粵語及華語語言學、第二語言教受、應用語言學或相關的博士學位
  • 大專教授粵語及/或普通話經驗

截止日期:4月18日

資料來源:https://asia.ubc.ca/job-opportunities/lecturer-in-cantonese-language-and-culture/?fbclid=IwAR2FGGu2Gr3NNdIgyPXhmC6MdTcR7CbFba5zp3OqMggIE2SI5f47Lt_38yM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聞】利大英教授成立粵文化研究檔案

聖安德魯斯大學中國研究系為學生提供獨特的粵語文化研究項目,為後代和歷史學家保存粵文化。利大英教授指:「在國安法實施後,我們必須獲取一些材料:報紙、書籍,甚至是將要被取締的播客。」檔案是由捐贈物組成,包括記錄香港抗議活動的書籍。

聖安德魯斯的學者們正與三藩市和溫哥華的同行合作,促進對粵語和粵文化的研究。

詳細報導:https://www.thesaint.scot/post/prof-gregory-lee-of-the-department-of-chinese-studies-founds-cantonese-studies-archive

香港學術情報室

【徵收論文】第五屆粵語語言學論壇

日期:2022年6月4號(六)
時間:9時-6時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

歡迎研究生、本科生報告同粵語語言學有關(語音學、音系學、形態學、句法學、語義學、語言習得、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而尚未出版嘅研究,尤其是係進行中嘅項目、初步研究、學期論文──總之係當中有啲諗法想大家畀意見同討論嘅都好歡迎。

資料來源:https://focalhongkong.wordpress.com/%e5%be%b5%e7%a8%bf%e9%80%9a%e7%9f%a5-call-for-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