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HKKH: Sinophone Hong Kong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thologies
內容包括:
- 數據庫
- 訪談
- 文集
- 翻譯家
- 編輯
- 出版商
題目:HKKH: Sinophone Hong Kong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thologies
內容包括:
題目:Translating Hong Kong
截止日期:2021年10月15日(五)
摘要
我們對那些將翻譯視作隱喻、試圖刷新香港文化、文學和語言研究的論文感興趣。我們誠邀對香港的各種文化表達形式之間的翻譯提出具啟發性和爭議性的問題來投稿。翻譯香港意味的是文化上的開放還是封閉?廣義的翻譯如何提高全球對香港文化的理解?翻譯香港是否只為重申英語的殖民統治地位?對於把翻譯成香港英語或其他種類的英語,我們能說什麽?我們又能對在粵語和英語之間的翻譯說些什麽呢?翻譯香港的創作成果能否使其合理?我們也歡迎大家來討論翻譯和香港各方面的發現和新發展,包括文學和非文學。我們尤其希望探討在香港背景下看待翻譯的新方法。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AsianCha.Journal/posts/4878385442177307
日期:6月26日至7月17日
時間:下午2:00-4:00
講者:閔福德
6月26日:八十年代:香港文學和翻譯的始源
7月3日:翻譯的因緣:翻譯的境界
7月10日:最好的中國:兩個世紀中的香港散文
7月17日:筆記:閒情記趣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HSUTranslation/posts/1444724299204571
題目:Strategizing Hong Kong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Self-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of Dung Kai Cheung’s Atlas
作者:Uganda Sze Pui Kwan
出處:A Centu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1919–2019)
摘要:
本章討論香港文學翻譯新作,該作是二十年前的作品,由作者自行翻譯。這部英語翻譯是董啟章的Atlas: The archaeology of an imaginary city (2012),不只讓作者以投入的讀者這角色重新與作品連繫上來,同時讓作者能重寫和解構他的作品。然而,這不只是一場自我翻譯的精彩表演,像昆德拉(Milan Kundera)、貝克特(Samuel Beckett)和納布洛夫(Vladimir Nabokov)等雙語作家所作的。在這作品中,作者與另外兩位專業的翻譯拉鋸着彼此的詮釋權和批判論述。他對自己作品的著作權、詮釋權和重寫權被合譯這模式限制着。作者權在這種自我參與翻譯中如何被限制着呢?邊界在哪裡?而這中新模式的自我參與翻譯之動力學、融合和益處又為何?本章旨在辯稱,這些策略使得像香港文學這些弱勢文學得以獲得全球的顯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