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扇形的可能性:董啟章與時代的多重性

題目:Fanning Out Possibilities: Dung Kai-cheung and the Multiplicities of Time

作者:Meng WU

出處: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ume 34, Issue 2

摘要

香港為世界文學帶來了中國現代史上一些最多產和最受歡迎的小說家,董啟章就是其中之一。他以香港為基地,以這個城市為靈感的持續來源。本文討論董啟章在小說中表現香港(V城)的多重性的意義,重點是他2007年的小說《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在這部小說中,董啟章通過倍增的時間性,探索將香港視為多重歷史空間的敘事可能性。本文創造了一個術語「V型時間」,來指代這種人物的增生和思想上的考古。在董啟章作品中,時間以個人和集體的歷史經驗的多種可能性展開,鏡像的V形類似沙漏。在分層的敘事中,人物在寫作中創造了虛構的自我。把創造性的自我定位為文學建築師,董啟章的虛構寫作挑戰讀者重新思考在殖民主義現代性的線性敘事中被邊緣化的地方歷史。

資料來源:https://www.euppublishing.com/doi/full/10.3366/mclc.2022.0020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2022 文學對談系列三:香港的暴烈與溫柔

簡介

文學藝術的無用之用,在一個行動逐漸失落的世界裡,愈加顯著。文學作為一種方法,可能集中書寫個體經驗和想像,但卻能促使我們繼續思考公共的社會性問題。不同的個體自由如何共存,又如何保護彼此的自由?個體的差異如何在共同體中實現和彰顯?個人的慾望和掙扎是否有超出私人領域的時代意義? 2022年3月,我們展開了第三輪讀書會,主題為「香港的暴烈與溫柔」。 第二位對談的作家為董啟章和其小說《香港字》。

活動詳情

日期:07.05.2022(星期六)
時間:10am-12pm
對談:董啟章
與談人: 丁珍珍(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讀書會成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和在籍學生)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18209932464689/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小說如何記憶地方:談《香港字》與《南歸貨車》

主持:黃念欣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對談:董啟章先生(作家,《香港字》作者)、王証恒先生(作家,《南歸貨車》作者)

日期: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
時間:7:30-9:30pm
語言:廣東話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或以meeting ID登入:667 075 9371

查詢:李先生(2948-6554/cheukyin@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摘要

在回憶崩毀、話語可疑的年代,仍有許多作家嘗試在斷瓦殘垣之中重新堆砌我城。2021年出版的兩部小說,《香港字》以追尋「文字」的歷史為途徑,重拾埋藏已久關於人和城市的記憶;《南歸貨車》從底層人物的生活出發,窺探艱難環境中人們的掙扎及故事。

此次沙龍榮幸邀請兩位作家董啟章和王証恒對談,談他們的新作品,也談小說如何揉合人物、城市、時代和愛情諸元素以書寫記憶香港。機會難得,不容錯過!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清空空間的漫遊:在董啟章的《地圖集》和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中重繪香港

題目:Space-Clearing Flânerie: Remapping Hong Kong in Dung Kai-cheung’s Atlas and My Little Airport’s Songs

作者:Mei Mingxue Nan

出處:New Directions in Flânerie (Routledge, 2021)

摘要

本章討論1997年後香港文學和文化中的空間清空,它出現在董啟章的小說《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和香港獨立樂隊my little airport的音樂中出現。從後殖民主義理論出發,本章重新思考後九七香港的漫遊(flânerie)如何是一種世界化的行為。本章比較了董啟章《地圖集》中的詞匯漫遊和my little airport歌曲中的聲音漫遊,視之為香港世界化的兩種方式,延續香港研究領域中對回歸後香港主體性的形成之探討。本章展示了當代香港的漫遊和漫遊者如何以不斷漫步,試圖在回歸後為自己開闢一個空間,以多元的方式打開既本地又世界的新香港主體性。

資料來源:https://www.taylorfrancis.com/chapters/edit/10.4324/9781003164791-8/space-clearing-fl%C3%A2nerie-mei-mingxue-nan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策略地把香港文學放進世界:董啟章在《地圖集》的翻譯中之自我參與

題目:Strategizing Hong Kong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Self-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of Dung Kai Cheung’s Atlas

作者:Uganda Sze Pui Kwan

出處:A Centu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1919–2019)

摘要:

本章討論香港文學翻譯新作,該作是二十年前的作品,由作者自行翻譯。這部英語翻譯是董啟章的Atlas: The archaeology of an imaginary city (2012),不只讓作者以投入的讀者這角色重新與作品連繫上來,同時讓作者能重寫和解構他的作品。然而,這不只是一場自我翻譯的精彩表演,像昆德拉(Milan Kundera)、貝克特(Samuel Beckett)和納布洛夫(Vladimir Nabokov)等雙語作家所作的。在這作品中,作者與另外兩位專業的翻譯拉鋸着彼此的詮釋權和批判論述。他對自己作品的著作權、詮釋權和重寫權被合譯這模式限制着。作者權在這種自我參與翻譯中如何被限制着呢?邊界在哪裡?而這中新模式的自我參與翻譯之動力學、融合和益處又為何?本章旨在辯稱,這些策略使得像香港文學這些弱勢文學得以獲得全球的顯示機會。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taylorfrancis.com/chapters/edit/10.4324/9780429316821-11/strategizing-hong-kong-literature-world-uganda-sze-pui-k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