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跨性別之麻煩:自我民族誌式性別酷兒經驗於香港中的性別超越

題目:Transgender trouble: gender transcendence in self-ethnographic genderqueer experience in Hong Kong

作者:Siufung W. L. Law

出處: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2.2 (2021)

摘要

本文考察幾個與跨性別和性別酷兒經驗重要的議題,旨在:(1)解開諸如性/性別、身體/精神的二元性,提出跨性別研究中以「自我感覺」來定位性別身份之不足;(2)提出透過自我民族誌來重新詮釋跨主體性之性別酷兒角度。本文首先會提出一個理論的反思,重新思考跨性別研究之不足,挑戰對性別和性別身份的硬實而穩定之接收,並旨在辯明,成為性別酷兒之人是一個持續去穩定化和自我發現身份之過程。

我會運用佛教哲學和我作為女性和性別酷兒之一身經驗,旨在提供一個創新的角度,去重新想像性別和身份。我獨特的經驗提供成功的踐行,以考察超越性別層級和跨越性別邊界的可能性。本文以討論可行之性別酷兒敘事作結,這敘事基於我在香港的性別倡議。

資料來源: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649373.2021.1927556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表現雌雄同體:香港粵劇中的易服女文武生、追星文化和酷兒感性

題目:Performing androgyny: cross-dressing actresses, fandom, and queer sensibility in Hong Kong Cantonese opera

出處: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2.2 (2021)

摘要

雖然華人戲曲的易服表演在不同學科已有不少研究,但現有的研究多數強調京劇中的男旦。這篇民族誌書寫把目光轉向當代香港粵劇中的女性易服。女性文武生已有幾世紀的歷史,她們向來有不少女性戲迷,這現象卻鮮有人研究。基於我在2012–2016的民族田野調查,本文聚焦在女性文武生台上台下雌雄同體的表演性。我在幾乎是同性社交的空間中考察這個戲迷現象,所通過的,是研究女性文武生的公共性、台上表演及她們日常、台下與粉絲的互動。

我提出,女性文武生透過操作自台上延伸至台下的性別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她們引發同性情慾上的情緒親密感,把她們和粉絲綁在一起。女性文武生的目標,並非以男性的形象現身台上,也非吸收男性演員的陽剛性質。她們的台上台下的表演糾纏在一起,提供了一個情動的空間,使得性別上的身份和性欲之流動性得以浮面。女性文武生之具體的雌雄同體同時豐富了粵劇,使這看來像是異性戀為本的傳統藝術形式注入酷兒的感性。

資料來源: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649373.2021.1929403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躁鬱的城市:當代香港推理小說的社會性及其「雙重轉譯」

作者:黃宗潔

出處:《淡江中文學報》第43期(2020):239-273

摘要

在文學創作中,結合社會關懷的作品可說不乏其例。書寫社會議題可以透過非虛構寫作進行深入報導,但大眾文學做為一種相對「平易近人」的創作類型,若有心藉此喚起社會重視,或提示更多思考與觀看的角度,均不失為一種更能與社會對話的寫作形式。而香港近年因城市快速開發與局勢動盪帶來的不安定感,也充分展現在各種形式的文學創作上。有鑑於目前台灣對大眾文學的研究仍多以歐美、日本與本土作品為主,關懷觸角較少涉及香港;港台文學的交流研究,在大眾文學領域所累積的成果也有待繼續開發,故本論文將關注焦點集中在推理這個範疇,透過洛楓《炭燒的城》、陳浩基《13.67》,以及黑貓 C《崩堤之夏》等作品,分析在推理元素的包裝下,大眾文學如何成為一種折射現實、向香港以外(尤其是台灣市場)的華文讀者「轉譯」粵語及香港社會的渠道,又如何呈現出某種香港人的集體焦慮或寫作者的個人關懷,並藉此觀察香港當代推理小說的某種寫作趨勢。

資料來源: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97469-202012-202102020002-202102020002-239-273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台灣與香港在習近平年代對中國之態度轉變

題目: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China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in the Xi Jinping Era

作者:Chih-Jou Jay Chen &Victor Zheng

出處: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摘要

本文考察台灣和香港對中國之公共態度。本研究發現,2019前,大部份台灣和香港對中國未來之發展存正面態度。然而,當中不少看法在2019–2020年之間突然轉變,在這兩年間,不少人見證幾場突發事件,加劇了台灣海峽、中國和香港之間的政治張力。此外,本研究指出,自利的考量和意識形態的因素就台灣和香港對中國之態度有不同的影響。在台灣, 自利的考量和意識形態的因素帶來重要的影響;在香港,只有意識形態因素,包括本土身份、黨派認同和對民主之信念,才對中國之公共態度有重要的關聯。

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1080/10670564.2021.1945738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香港當代社會學知識之生產

題目: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Knowledge in Hong Kong

作者:Denise Tse-Shang Tang

來源: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摘要

本文探究香港自九十年代擴展高等教育和增加學額以來,社會學之學術發展。自九十年代以來,不少學院升格為大學,而社會學系亦日見成熟。我試追溯社會學在教學和研究方向上在當下的情況,並以討論香港特定的重新定位下之未來發展作總結。過去英殖民地之社會學在當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下,不斷協調、推進和爭扎向前,中國大陸在此作為社會學研究之生產場域和產生不同方法之參照點。

資料來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ohs.12310?fbclid=IwAR1rDmv7z1v_raXp1TbhgMhRIYl3LoLktsMw_s8QU6hsPaBBWFYxjq2Hs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