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書會】性與中國崛起:港台中的九零後男同志世代

題目:Sexuality and the Rise of China: The Post-1990s Gay Generation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日期:2023年5月16日
時間:下午4:00-5:30
地點:LT8, Yasumoto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ark (YIA), CUHK

摘要

在《性與中國崛起》一書中,作者探討當代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年輕男同志的同性戀認同、社群和文化的意義轉變。作者採用跨國酷兒社會學方法,藉由九十個人生故事,展現了個人傳記與這三個社會劇變的社會制度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作者將出櫃概念化為關係式政治,將酷兒/同志社群和公共空間視為一種情感、想像的連結方式,由同性戀男性常態化的男性氣質所規範。他指出,一夫一妻制是殘酷樂觀主義的形式,預見國家和性取向在每個地區以不同形式交織成同性戀國族主義的版本。

作者追蹤年輕、「華人」、同性戀和男性的分歧和匯聚路徑,揭示了西方和新興的亞洲酷兒文化如何塑造酷兒/同志的體驗。最重要的是,作者在這個以中國崛起為特徵的歷史轉折點上,批評了全球化的性,強調亞洲內部的建模、參照和相互相關,並揭示「中華性」的本質化神話,以此去解殖西方的性知識,並展示華語世界中「中華性」/酷兒性的差異意義。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酷兒的聲音:唱造香港異議空間

作者:金曄路

摘要

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經歷了一浪接一浪的民間抗爭運動。2014年的雨傘運動,是香港民間抗爭的一次標誌性運動,無論在空間、時間,或抗爭形式方面,都突破陳規,顯示出新一代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抗爭文化的創造力和多元性。在形式方面,雨傘運動的視覺展現、街頭藝術創作、音樂創作,以及和流行文化如動漫、腐文化的結合,都是前所未見的。2019年的夏天,香港爆發了比雨傘運動更激烈的「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

本文主要論述香港兩位公開同志身分的流行音樂歌手:黃耀明和何韻詩,通過她/他們在香港公民運動中的聲音和身影,(一)展現在香港敘事中經常缺席的同志/酷兒經驗,尤其同志/酷兒在民主運動中的參與經驗;(二)梳理和論述雨傘運動後至反修例運動期間,香港的同志/酷兒流行歌手如何通過音樂打開異議的空間。通過這些整理和討論,本文希望為香港社會運動研究提供長期被忽視和邊緣化的角度,從流行音樂和酷兒/性別的角度,拼貼2014年後香港社會發展的一小角;以及探索2019年後在新冠疫情和國安法的雙重影響下,流行文化在香港民間異議聲音空間拓展中的角色,尤其流行音樂如何成為一種民間行動,實現連結、行動和同在的功能。

資料來源:http://routerjcs.srcs.nycu.edu.tw/issueArticle.asp?P_No=67&CA_ID=784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跨性別之麻煩:自我民族誌式性別酷兒經驗於香港中的性別超越

題目:Transgender trouble: gender transcendence in self-ethnographic genderqueer experience in Hong Kong

作者:Siufung W. L. Law

出處: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2.2 (2021)

摘要

本文考察幾個與跨性別和性別酷兒經驗重要的議題,旨在:(1)解開諸如性/性別、身體/精神的二元性,提出跨性別研究中以「自我感覺」來定位性別身份之不足;(2)提出透過自我民族誌來重新詮釋跨主體性之性別酷兒角度。本文首先會提出一個理論的反思,重新思考跨性別研究之不足,挑戰對性別和性別身份的硬實而穩定之接收,並旨在辯明,成為性別酷兒之人是一個持續去穩定化和自我發現身份之過程。

我會運用佛教哲學和我作為女性和性別酷兒之一身經驗,旨在提供一個創新的角度,去重新想像性別和身份。我獨特的經驗提供成功的踐行,以考察超越性別層級和跨越性別邊界的可能性。本文以討論可行之性別酷兒敘事作結,這敘事基於我在香港的性別倡議。

資料來源: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649373.2021.1927556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表現雌雄同體:香港粵劇中的易服女文武生、追星文化和酷兒感性

題目:Performing androgyny: cross-dressing actresses, fandom, and queer sensibility in Hong Kong Cantonese opera

出處: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2.2 (2021)

摘要

雖然華人戲曲的易服表演在不同學科已有不少研究,但現有的研究多數強調京劇中的男旦。這篇民族誌書寫把目光轉向當代香港粵劇中的女性易服。女性文武生已有幾世紀的歷史,她們向來有不少女性戲迷,這現象卻鮮有人研究。基於我在2012–2016的民族田野調查,本文聚焦在女性文武生台上台下雌雄同體的表演性。我在幾乎是同性社交的空間中考察這個戲迷現象,所通過的,是研究女性文武生的公共性、台上表演及她們日常、台下與粉絲的互動。

我提出,女性文武生透過操作自台上延伸至台下的性別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她們引發同性情慾上的情緒親密感,把她們和粉絲綁在一起。女性文武生的目標,並非以男性的形象現身台上,也非吸收男性演員的陽剛性質。她們的台上台下的表演糾纏在一起,提供了一個情動的空間,使得性別上的身份和性欲之流動性得以浮面。女性文武生之具體的雌雄同體同時豐富了粵劇,使這看來像是異性戀為本的傳統藝術形式注入酷兒的感性。

資料來源: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649373.2021.1929403

香港學術情報室

【書會】酷兒化中華媒體和華語語系太平洋

題目:Book Launch—Queering Chinese Media and the Sinophone Pacific

日期:6月16日
時間:下午1:30-3:30

摘要:

自二十世紀末,政治自由化與LGBT運動形塑着華語語系的台灣和香港。後社會主義中國同樣見證着由社群帶動的LGBT和酷兒活動、HIV/AIDS社會運動,以及電影節和文化節。2019年5月,台灣成在亞洲第一個國家確立同性婚姻合法化;差不多同一時間,在該年的夏天,香港出現一波抗爭。2020年8月,中國大陸最大的酷兒文化節上海驕傲節被永遠終止。

到底中華和華語語系研究可以如何繪畫出這些存在於LGBT和酷兒主體、社群和媒體中,卻又經常被遺忘的結集?酷兒方法和理論又該如何反映這些以社群為本卻又短暫的酷兒媒體實踐?同樣地,若然去比較橫跨華語語系太平洋的多種歷史經驗、法案和跨性的視覺性,我們又可以得出何種跨越的思想模式和跨地域模式呢?

這次聯合書會會發佈兩本書,一是《中國酷兒媒體》(Queer Media in China)和《華語語系太平洋中的跨地域》(Transtopia in the Sinophone Pacific)。二書點出電影和媒體研究、中華研究、酷兒理論、跨性歷史和華語語系研究的新方向。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hkuems1.hku.hk/hkuems/ec_hdetail.aspx?guest=Y&ueid=75493&fbclid=IwAR2ybX-jXQMim4cmwG0v_qB83Dsp-uzv7gRpCsNlYLTxz23Kcxy-qcta_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