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專制化中的社會運動記憶存檔:香港雨傘運動視覺檔案的案例研究

題目:Archiving social movement memories amidst autocratization: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s Umbrella Movement Visual Archive

作者:Kin-Long Tong

出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摘要

檔案行動主義興起挑戰主流話語,包括社會運動檔案的誕生,利用邊緣化社區的聲音。本文通過對香港雨傘運動視覺檔案館(UMVA)的案例研究,探討在快速專制中,保存社會運動物品時所面臨的風險,及檔案工作者的策略。基於半正式的訪談和文件分析,本文認為,專制化大大限制了檔案活動的政治可能性。香港在2020年之前相對自由,UMVA遇到自由民主國家的社區檔案常見的問題,即如何持續和如何保持公眾關注。即便如此,檔案工作者仍然能靠促進公眾溝通和團體團結來控制風險。儘管如此,2020年以來,香港快速專制化,為檔案員和藏品帶來極端的政治風險。檔案員只能將檔案遷至海外,導致公眾無法接觸到藏品。大多數現存關於檔案行動主義的文獻,都集中在民主或轉型後的背景,這個項目則提供了一個專制政治的視角,在全球民主倒退的浪潮中測試這個概念的極限。

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1080/13527258.2022.2070774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破解香港的威權法治:傘後與反送中以來的民主運動

作者: 黎恩灝

書介

  面對由威權邁向後極權管治的年代,香港人還有抗爭的選擇嗎?如果有,這條抗爭之路可以如何走下去?

  作者認為,所謂的「威權法治」,並不純然是中共社會主義法治移植的結果,香港的威權法治必須回溯到英國殖民時期的法律意識型態。中共是透過英殖時代遺留的法制,添上在新疆和西藏厲行多年的治術,延續了法律作為打壓異己的殖民治理。本書第一輯爬梳了香港「威權法治」的背景脈絡,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法律就是政治。既然政權以法律作為威權政治的武器,法律亦應是爭取民主和自由法治的場所,是抗爭政治的劇場。然而如何在威權下「光復」法治?反威權的民主運動,便是一途。第二輯「頑抗之年」便記錄了香港近年規模最大、觸發中共以國安法鎮壓香港的一場反威權抗爭──二○一九年的反修例運動(反送中運動),作者針對修訂逃犯條例本身的爭議、運動過程的警察暴力深入分析,以國際社運變遷的脈絡去反省這場反威權抗爭為香港帶來的危與機,並挑戰華人社會對「暴力」避重就輕、重責示威人士、卻迴避當權者使用暴力的思維。第三輯「民主之路」反思香港一直以來的民主運動和選舉政治,一方面從泛民抗爭之路省思傳統民主運動策略的得失,包括「寸土必爭」與「直接鬥爭」、「議會有用」與「議會無用」等等不同論述路線的角力;另一方面則借鑒國際經驗,分析主權國下的不公正選舉制度對香港民主運動產生的影響。

  壓迫是辯證的,雨傘運動後的威權法治,催生了反送中運動,令香港三十多年來由精英主導的民主化運動,一夕蛻變成全民出動、跨越地域的反威權抗爭。最終,這場逆權運動迫使中共強加國安法和民主大倒退的選舉改制於香港,同樣是一夕之間,香港的法治神話、民主之夢先後宣告幻滅。隨之而來的,是政權推動的司法迫害。港區國安法通過週年,香港面目全非。民主之夢告終,未來還有沒有民主運動?──作者提醒:莫忘個體的道德力量、庶民的抗爭、公民社會的凝聚力,往往是政治社會和政治文化變革的核心動力。我們要扣問的,也許不是抗爭之路何從,而是我們的人生路何從。我們有沒有這種視抗爭為自我修行的覺悟,時刻保持初心,暗中增廣見聞、交朋結友,以一己微末之力,在不足為人道的日常生活中稍稍衝出舒適圈,為因抗爭而受迫害的弟兄姊妹多行一步?──「做返啲香港人應該做嘅嘢」(做香港人本應做的事)或許就是一切的答案。

繼續閱讀 “【新書】破解香港的威權法治:傘後與反送中以來的民主運動"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會議】香港的動蕩時代:文化生產與公共精神

日期:5月7-21日

簡介:

從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到《國安法》,香港正式進入前所未見的動蕩時代。城市的深刻改變不只是在運動爆發之際,如煙花般乍现在我們眼前。威權管治迅速逼近,人們對自由和民主的渴望日益迫切,同時日益自我禁言。日常生活充滿着存在主義式的焦慮與痛楚。而這些,或曲折或直白地,都表現在我城的文化生產之中。這個網絡研討會系列企圖回顧並記錄過去十年香港的文化生產趨勢:從逐漸成形的政治電影到為反抗電影審查而發展出來的社區放映實踐,從宗教式的感召動員、城市空間在抗爭過程中的創造性挪用,到文學對共同體、個人與集體身份的辯證、反思、與表述。這種種文化實踐,共同建立了一種對重新定義香港社會至關重要的公共性精神。香港正迅速駛進一片未知的水域,而作為一個社群,我們賴以涉水待渡的,只有這種我們念茲在茲,卻也日益壓抑的公共性。

節目1:後雨傘:文化邊緣化與基進化/5月7日

後雨傘電影;或香港新政治電影
香港的社群放映與另類觀映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以外的草根毛主義:香港抗爭的儀式、宗教與身份

節目2:2019年及其後:反送中的抗議實踐與文化生產 /5月14日

眾人皆革命:香港抗爭詩歌
以宗教和遊戲抗爭:華人宗教群體
「遍地開花」:反送人運動的空間轉化與冒現的諸眾

節目3:文學作為手段?——集體、公共性與身份 /5月21日

人民的詩學難:雨傘運動及其文學(2014-2016)中本土身份之論爭的政治
無為的共同體:後九七香港的文學空間和少數政治
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70後作家對當代社會運動的書寫
社群與個人的辯證:後雨傘及反修例運動作品中的「群體」再現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www.ntu.edu.sg/soh/news-events/events/detail/2021/05/07/default-calendar/hong-kong-uncharted-cultural-production-and-the-spirit-of-publicness?fbclid=IwAR0Dh0YMcbbry1uam-vYYEYjkO5i5NVwEVxQrJjoElSzyOowgtRfPpTiZSM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在迷霧裡尋找燈塔──「雨傘運動」以來香港的民主發展

作者:潘嘉偉

出處:《台灣人權學刊》第5卷,第4期(2020年12月):123-130

摘要

近年,香港經歷了「雨傘運動」、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和立法會與區議會參選人被取消資格、反送中運動和港版《國安法》等情況,民主發展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其後「雨傘運動」地區的基層民主發展「遍地開花」,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大勝,但在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強推所謂《國安法》之後,香港的司法獨立和法治狀況令人深感憂慮,言論自由更是日益消逝。香港今後的民主發展十分黯淡,有如在大海中風雨飄搖的孤舟,奮力尋找那遙遠的民主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