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6月4日(星期六)
時間:2pm-4pm
對談:王証恒
與談人:丁珍珍(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inaturbulentworld/posts/423534199772558
日期:2022年6月4日(星期六)
時間:2pm-4pm
對談:王証恒
與談人:丁珍珍(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inaturbulentworld/posts/423534199772558
講題1:《地的門》: 門外門內的風景
講者1:崑南(香港著名作家)
講題2:香港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運動:以崑南的創作與論述為例
講者2:陳國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主持: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時間:2022年4月22日(五)14:30-17:30
地點:臺大國青大樓324教室
主持:黃念欣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對談:董啟章先生(作家,《香港字》作者)、王証恒先生(作家,《南歸貨車》作者)
日期: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
時間:7:30-9:30pm
語言:廣東話
ZOOM會議資訊:https://eduhk.zoom.us/my/hklcsalon;或以meeting ID登入:667 075 9371
查詢:李先生(2948-6554/cheukyin@eduhk.hk)
主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
摘要
在回憶崩毀、話語可疑的年代,仍有許多作家嘗試在斷瓦殘垣之中重新堆砌我城。2021年出版的兩部小說,《香港字》以追尋「文字」的歷史為途徑,重拾埋藏已久關於人和城市的記憶;《南歸貨車》從底層人物的生活出發,窺探艱難環境中人們的掙扎及故事。
此次沙龍榮幸邀請兩位作家董啟章和王証恒對談,談他們的新作品,也談小說如何揉合人物、城市、時代和愛情諸元素以書寫記憶香港。機會難得,不容錯過!
作者:黃宗潔
出處:《淡江中文學報》第43期(2020):239-273
摘要
在文學創作中,結合社會關懷的作品可說不乏其例。書寫社會議題可以透過非虛構寫作進行深入報導,但大眾文學做為一種相對「平易近人」的創作類型,若有心藉此喚起社會重視,或提示更多思考與觀看的角度,均不失為一種更能與社會對話的寫作形式。而香港近年因城市快速開發與局勢動盪帶來的不安定感,也充分展現在各種形式的文學創作上。有鑑於目前台灣對大眾文學的研究仍多以歐美、日本與本土作品為主,關懷觸角較少涉及香港;港台文學的交流研究,在大眾文學領域所累積的成果也有待繼續開發,故本論文將關注焦點集中在推理這個範疇,透過洛楓《炭燒的城》、陳浩基《13.67》,以及黑貓 C《崩堤之夏》等作品,分析在推理元素的包裝下,大眾文學如何成為一種折射現實、向香港以外(尤其是台灣市場)的華文讀者「轉譯」粵語及香港社會的渠道,又如何呈現出某種香港人的集體焦慮或寫作者的個人關懷,並藉此觀察香港當代推理小說的某種寫作趨勢。
作者:盧敏芝
出處:《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1期(2020年10月):233-276
摘要:
黃碧雲(1961-)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代表作家,對九○年代以後香港文學的論述影響至深。台灣文學場域在黃碧雲小說的「經典化」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而台、港兩地對黃碧雲接受視野的差異亦構成了饒富意味的映照。本文先回溯黃碧雲的早年經歷與台灣的關係,包括她的早期作品中的基調,以及她和台灣文化界的連繫;接著鈎沉黃碧雲早年在台灣的發表和出版情況,勾勒出台灣文學場域對於黃碧雲從流行文學作家轉型為嚴肅文學作家,以及通過台灣文學界進入當代中文文學的重要意義;之後分別以簡瑛瑛和王德威為代表,探討兩位重要學者的黃碧雲研究如何分別體現了從台灣主體性出發的香港文學研究,以及其研究對黃碧雲在台、港乃至華語語系文學的經典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