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奶茶聯盟:解殖的最後一波

題目:Milk Tea Alliance: The Last Wave of Decolonialization

講者:Professor Wasana Wongsurawat,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Thailand

回應:Professor Duncan McCargo,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Director of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nmark

主持:Professor Julie Yu-Wen Chen,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簡介:

一般認為,亞洲解殖是冷戰現象,歐洲殖民者在二戰期間,經歷日本佔領其亞洲殖民地,此屈辱後不情願又不可避免地放棄了宗主權。如此,戰後的前三十年裡,亞太地區出現了許多新的民族國家。

實際上,南海及其地緣的政治實體一直是該地區外部超級大國(殖民時代的大英帝國和二十世紀後半葉大部份時間裡的美國)的勢力範圍。隨冷戰結束,美國的影響力開始消退,而南海卻開始經歷崛起的中國的霸權侵佔。台灣在環球舞台上岌岌可危的獨立地位,感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日益加大的壓力,而香港曾受《基本法》和「一國兩制」原則保障的自由,從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的最初幾年就不斷遭拆除。東南亞的民主化趨勢也遭受類似的挫折,泰國和緬甸重新回到軍事統治,重新採取嚴厲的措施鎮壓民主抗爭者。

2020年4月,台灣、香港、泰國和緬甸的網民中出現「奶茶聯盟」的在線民主網絡,是首個將這些地區年輕一代中長期存在、但難以啟齒的疑慮——中共對亞太民主化的共同障礙——表現出來的網絡運動。有史以來第一次,爭取台灣獨立、香港自由、泰國和緬甸民主化的鬥爭成為一個整體,它們因着超級大國對民主和人權的威脅——即中共在整個地區的影響——而聯合起來。「奶茶聯盟」對自由的追求是殖民時代的最後一項未竟事業,是亞洲早該進行的最後一波解殖。

資料來源:https://nias.ku.dk/events/milk-tea-alliance-the-last-wave-of-decolonialization/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港人的國際線:2019年反修例抗爭期間和其後的全球離散政治

題目:Hongkongers’ International Front: The Global Politics of Diaspora during and after the 2019 Anti-Extradition Protest

講者:何明修教授

日期:2022年4月28日
時間19:00-20:30
地點:Zoom

簡介

2019年香港引渡法案引發海外港人的全球組織浪潮,抗爭因COVID和政府鎮壓而衰敗後,這浪潮仍在持續。基於對海外社運人士的八十五次深入訪問,以及從社會和新聞媒體中提取的、關於六個城市事件的數據,本演講將研究香港離散社區的民主運動。

新興的組織大多是分散的,聯繫鬆散。為了應對香港抗爭的興衰,社運人士從提供後勤補給轉向庇護難民,以及倡導全球抵制中國的專制擴張。中共支持者的抗議活動使運動得到更多支持,但也威脅到個別社運人士安全。除了台灣,港人發現他們的議程很難在所在國本土化。此外,他們的努力也因西方民主國家內部的日益分化而受挫。

資料來源:https://hksi.ubc.ca/events/event/webinar-hongkongers-international-front/?fbclid=IwAR25YgJNlNszqH-YPa3xquxVNKVqGLpHPQTt0ajJwuCeSsx6HGDdTBLw4K8

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課程】香港政治的文化構成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授課教師:葉蔭聰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客席助理教授)

時間:2022年2月17日至6月2日(四)18:30-21:20
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二館106A(首三周線上授課,第四周起實體與線上同步)
線上會議:https://bit.ly/3zsopoc
授課語言:中文為主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香港歷史發展歷程為安排授課次序,逐一討論「香港」作為一個不知名的帝國邊陲、殖民地、貿易港、華人社會、自由社會、特別行政區等等的文化及政治構成。課題方面涵蓋晚清帝國與英國殖民主義的碰撞、19世紀殖民城市構成、中國改良、革命及民族主義浪潮、20世紀初階級政治、冷戰文化、國共對壘、六七暴動、激進青年運動、香港身份認同誕生、後過渡期政治、本土主義、新威權/極權主義等等。本課程每週將針對單一主題指定閱讀一到三篇中英文研究文獻,以課堂討論、口頭報告的交互方式進行,培養研究生批判地認識香港的歷史脈絡,並從香港的歷史經驗切入,分析東亞的現代及當代文化及政治構成。

課程安排
第一周(2/17):鴉片戰爭前:帝國的邊緣
第二周(2/24):早期殖民經營與論述
第三周(3/3):華人精英的社會文化構成
第四周(3/10):20世紀初中國改良與革命運動在香港
第五周(3/17):省港大罷工前後的階級政治與民族主義
第六周(3/24):二戰前後中共在香港的活動
第七周(3/31):冷戰孕育下的香港文化
第八周(4/7):由67暴動到1970年代激進青年運動
第九周(4/14):香港社會的誕生
第十周(4/21):香港普及文化及身份認同
第十一周(4/28):管理主義與晚期殖民主義
第十二周(5/5):本土認同與世紀末懷舊
第十三周(5/12):回歸前後的政治與本土化
第十四周(5/19):新自由主義論述及其不滿
第十五周(5/26):本土主義
第十六周(6/2):新威權/極權主義中的政治與認同衝突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ICCSTAIWAN/posts/3033815020267961

香港學術情報室

【網上研討會】香港的重大變化:對台灣的影響

題目:Momentous changes in Hong Kong: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講者:Dennis W.H. Kwok (Harvard Kennedy School), Chun-Yi Le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 Shelley Rigger (Davidson College)

日期:2022年1月31日
時間:下午5:00-6:30 PM

摘要
自2020年中引入《國家安全法》以來,香港正悄悄地經歷一場重大的變革。這些變化並不像2019年的抗議活動那樣具戲劇性,但其意義卻不容小覷。從立法到司法,從長期建立的機構如何運作,到年輕人如何表達異議,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對某些人來說,香港正在從舊的「一國兩制」框架過渡至一個名稱相同、但運作完全不同的新範式。儘管新冠肺炎限制旅行,卻已有超過十萬港人永遠離開他們的家。

鑑於中國政府仍然堅定香港的「一國兩制」框架適用於台灣,香港的轉變對台灣有巨大的影響。本小組將討論香港的變化及其對台灣和台灣人民的影響。它還將探討香港是如何改變台灣的政治動態。

資料來源:https://www.soas.ac.uk/china-institute/events/31jan2022-momentous-changes-in-hong-kong-implications-for-taiwan.html?fbclid=IwAR0muyXkhsdWfK88k0-RYPsYo_Wbe_3A6c8pfibJFsMz42BEFCmoO31hcUc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壇】香港法治與民主之未來在哪?

題目: What is the Future of Hong Kong’s Rule of Law and Democracy?

日期:2021年5月4日(二)
時間:晚上7:40(CT)

與談者:

  • Jindal Global Law School Professor of Law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Senior Research Scholar Michael C. Davis
  •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Liu Institute for Asia and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Faculty Fellow Victoria Tin-bor Hui,
  • Georgetown University History Department PhD student and pro-democracy activist Jeffrey Ngo.

資料及圖片來源:bit.ly/32ss3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