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講座】人在亂離時──《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散文卷一》

講者 Speaker:樊善標教授 Professor Fan Sin Piu
主持 Moderator:方星霞博士 Dr. Fong Sing Ha

日期 Date:10 / 02 / 2022 (Thur)
時間 Time:7 p.m. – 9 p.m.
形式 Delivery Mode:Zoom網上講座 Online via Zoom
粵語主講(設手語傳譯) In Cantonese (with sign language interpreting)

講座簡介 About the Talk
此書選錄一九五零至一九五九年間的散文,主要採自香港出版的報紙副刊、雜誌,以及單行本,共收入六十位作者的一百多篇散文。從知識分子、職業作家、以至文壇新銳,皆有所取。家國情懷、離散心事、政治理念、文藝追求、市民感受、青春姿態,雜然紛呈。
歷史與記憶的關係複雜多元,文學承載過去的方式與歷史著作不同,但應無高下之分。一九五零年代的香港飽受中國內地政權更易、美蘇意識形態爭霸的影響,由此引發了本地社會文化的根本變易,迎來香港文學生成自身面貌的契機,而當時的香港文學也以異於歷史著作的方式銘記了那個年代。人在亂離時,情深語亦真。本講以編者身份嘗試從大時代的人生轉折、政治對壘與個人抉擇、職業作者生涯、文學傳統的流轉及文學新人的培育等角度,讀取一九五零年代香港散文中的有情歷史。

講者簡介 About the Speaker
樊善標,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著有論文集《諦聽雜音:報紙副刊與香港文學生產(1930-1960年代)》、《爐外之丹:文學評論及其他》;創作集《發射火箭》、《暗飛》、《力學》;編有《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散文卷一》、《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散文卷一》、《犀利女筆——十三妹專欄選》;合編《疊印:漫步香港文學地景》、《陌生天堂──五十年代都市故事選》及《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等。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cuhkgesalon/posts/3098118683734711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走出灰燼:論2010-2020的香港文學研究

題目:Out of the Ashes: On Hong Kong Literature Studies 2010–2020

作者:C. T. Au

本文綜合評論梁秉鈞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陳國球和陳智德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以及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三書。

資料來源:https://aror.orient.cas.cz/index.php/ArOr/article/view/397

香港學術情報室

【書評】解凍遭隱蔽的歌聲:評介《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一》

作者:須文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出處:《文訊》第426期(2021年4月)

摘要: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於2014年底完成編纂工作,於2016年中12卷全部出版面世,總主編陳國球與編輯團隊以細密的文獻編輯功夫,以及精湛的文學史理論與論述,分析與辯證既有香港文學史的著作與內涵,清楚定義「香港文學」不應歸納為中原文學的一個分枝,「香港」是一個文學和文化實存空間,因此「香港文學」宜更寬闊界定,舉凡與香港此一文化空間形成一種共構關係的文學,均屬於香港文學。

第一輯出版後,香港陷入了接連的社會與政治動盪,第二輯《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編輯工作沒有停下腳步,預計16卷的《新詩卷一》、《新詩卷二》、《粵劇卷》及《歌詞卷》率先出版,讓人萬分感動,如果說1950年代是個天翻地覆的時代,導致當時創作的作家作品悉數埋藏在時光中,幾乎遭到當代學者與讀者遺忘,這系列解凍記憶的書籍,在此際問梓確實提醒我們文學建構共同記憶的重要地位。

全文:https://www.facebook.com/winwayxu/posts/1021556227244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