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在幽昏中顯影:港中對話中國獨立紀錄片2014-2020

書介

《在幽昏中顯影:港中對話中國獨立紀錄片2014-2020》一書以導演、學者、觀眾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香港)2014至2020年期間展映、製片、發行的獨立電影。我們從中選擇了記錄較為完整的「叛逆中國」、「飛越瘋人院」、「情慾中國」三個展映單元的獨立紀錄片討論,以及針對夾邊溝右派農場倖存者記憶、維吾爾和新疆議題、三自教會、地下知識分子、前政府高官、工人抗爭等18部影片的映後交流文本或者導演訪談文本,形成本書「性、性別與女性主體」、「權利與政治」、「歷史與記憶」、「放逐與流亡」四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本書還收入研究會參與製片的《喊叫與耳語》首映對談,曾金燕對艾未未在跨國視野(流亡處境)下關於藝術(如《人流》)、社會行動和審查的兩次訪談,曾金燕對應亮半自傳劇情片《自由行》的訪談、曾金燕對艾曉明關於性別、紀錄片和社會行動的訪談、曾金燕與王月眉關於在香港八年「邊緣」經驗的筆談。額外收入的稿件中,除卻艾未未訪談,其餘四篇對話,回應獨立電影(本書中主要指紀錄片)的文化生產、策展交流,紀錄片作為社會行動,以及影像研究的智識與藝術傳統裡性別不對等的問題。後三篇回應香港在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以及2020年引入國安法後,放逐、流亡到香港的創作者面臨的再次流亡的議題。流亡在這裡,既指內在的、思想的、立場上遠離權力中心的、處於社會邊緣批判既定結構的作者狀態,也指創作者主動或被迫選擇的肉身離開故土的流亡。

「權利與政治」討論去政治化的紀錄片電影主流思考方式下,獨立紀錄片對中國社會現實在議題與美學方面的回應,以及關於人的尊嚴如何建構了紀錄片的人文關懷。「歷史與記憶」章節裡,在通過控制記憶來控制歷史再現的環境中,紀錄片導演和觀眾共同探討了當歷史被壓抑、篡改時,如何找(不)到個人的語言來說(不)出個人的經歷,建構基於個體經驗的、被壓抑的、表演性的個人記憶和集體歷史。

將在幽昏中被隱沒的聲音和形象帶到香港的華文世界以及英語世界關於中國的討論中。這,也許就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在香港所做的工作以及本書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s://www.amazon.ca/dp/B0BPVZJ8ZM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以十六毫米電影記錄香港七十年代初的反殖民社會運動

題目:Documenting Anti-colonial Social Movements in Early 1970s Hong Kong with 16mm

作者:Tom Cunliffe
出處:JCMS: Journal of Cinema and Media Studies Michigan Publishing Volume 62, Issue 2, pp. 172-176

摘要

香港七十年代初,獨立製作的紀錄片相當罕見。傳統電影發行渠道不對獨立電影製片人開放,因此他們難以籌集資金。此外,殖民地的電影審查制度會禁止或審查被認為批評政府的材料,反殖民情緒尤其不受歡迎。在這個艱難的環境中,社會活動家吳仲賢和莫昭如冒起。他們是左翼國際主義刊物《70年代雙週刊》的聯合編輯,該雙語雜誌於香港發行,關注政治問題、社會運動和藝術。《70年代雙週刊》的作者在雜誌中連結各種社會政治鬥爭和問題,包括全球民權、女權、貧困及殖民統治帶來的嚴重不公。1971年,吳仲賢和莫昭如決定擴大他們的出版計劃,開始製作電影。他們籌集資金,拍攝了名為《香港保衛釣魚台示威事件》的十六毫米紀錄片,該片聚焦於支持釣魚台、去殖民化的抗議活動。

資料來源:https://muse.jhu.edu/pub/349/article/879177?fbclid=IwAR0lNSKs5lJQz-JamnZX6NVH1aX7ckWULRmQmp22JCpqT4unKGkGRjAOyy0

香港學術情報室

【特輯】東亞媒體中的喜劇:苦中作樂

題目:Comedies in East Asian Media: Laughing in Bitter Times, a special issue of Archiv orientální

出處:Archiv orientální Vol. 90 No. 3 (2022)

編輯:Ta-wei Chi, Elaine Chung, and Jessica Siu-yin Yeung (紀大偉、鍾穎彤、楊小賢)

重點文章

許氏兄弟喜劇及其翻拍中的文化記憶、「低薪族」與平凡人英雄主義
Cultural Memory, the Trope of “Humble Wage Earners," and Everyman Heroism in the Hui Brothers’ Comedies and Their Remake/ Jessica Siu-yin Yeung

二龍誌:中華功夫喜劇中身體的政治
A Tale of Two Dragons: Politics of the Comedic Kung Fu Body in Chinese Cinema/ Wayne Wong

周星馳在韓國YouTube粉絲混作視頻與參與式記憶中的名星形像
YouTube Vidding and Participatory Memories of Stephen Chow’s Stardom in South Korea/ Elaine Chung

「望能帶給觀眾希望」:訪許冠文
“I wish my films would bring hopes to the spectators": An interview with Michael Hui/ Jessica Siu-yin Yeung

笑聲之城:香港喜劇的傳統與潮流
City of Laughter: On the Traditions and Trends of Hong Kong Comedy Films/ Fiona Yuk-wa Law

資料來源:https://aror.orient.cas.cz/index.php/ArOr

香港學術情報室

【 新書】香港媒體與亞洲冷戰

書名:Hong Kong Media and Asia’s Cold War

作者:Po-Shek Fu

書介

香港是亞洲文化冷戰的重要戰場。1948-1949年後,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電影製片人、作家和知識份子湧入香港,將英屬香港變成了一個大眾娛樂和流行出版物的中心。香港因地理上與毛澤東的中國相鄰,因而未見有組織的獨立運動,但在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台灣和美國之間的文化競賽中,香港無疑是核心。

《香港媒體和亞洲冷戰》一書討論了中國、台灣和美國如何動員香港電影和印刷媒體來影響東南亞和全世界的華人。這種宣傳和心理戰的核心是移民媒體業。該時期是華語電影和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在1967年的暴動後和1970年代本地出生的一代人,挑戰並重塑了移民文化生產的冷戰網絡,使香港文化冷戰步入逐漸衰退。通過未被公開的檔案材料、當代資料及大量對電影制片人、雜誌編輯和學生社運份子的採訪,作者探討了全球衝突如何被本地化,並與無數的本地歷史經驗和文化形成交織在一起。

資料來源:https://global.oup.com/academic/product/hong-kong-media-and-asias-cold-war-9780190073770?cc=hk&la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