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兩個特區的故事:香港和澳門的多語主義

題目:A tale of tw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The state of multilingualism in Hong Kong and Macao

作者:Chor Shing David Li、Choi-Lan Tong (湯翠蘭)

出處:Language diversity in the Sinophone world (London: Routledge, 2020), 142-163

摘要:

本章提供香港和澳門語言多樣性之概覽。兩地均享有高度的社會政治自主,包括繼續沿用舊殖民語言——英語和葡語——與華語(廣東話和以北方官話為本的書面語)共享官方語言的地位。兩地之語言政策旨在達到「兩文三語」:能讀寫華語和英語,能說聽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有別於華語語系的其他地方,廣東話這華語變種在二地繼續是從幼稚園到中學的教學語言。語言接觸現象,像是借自英語的詞彙和語碼轉換,十分常見。近年兩地與中國大陸的跨邊境來往日有頻繁,普通話則愈來愈為這兩個社群所採用。

資料來源:http://dx.doi.org/10.4324/9781003049890-10

香港學術情報室

【新書發佈會】《香港、台灣和印太地區中中國影響與中心—邊緣之爭》

題目:Book Launch: China’s Influence and the Centre-periphery Tug of War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Indo-Pacific

講者:Andrew J. Nathan、Wu Jieh-min 吳介民
日期:2021年3月17日
時間:下午1:00-2:30 PM
地點:網上

摘要

本書集合港、台和印太國家中的頂尖學者,聚焦於中國影響與香港、台灣及中國司法管轄區域附近其他國家之抵抗之間的爭鬥

香港和台灣之人民因恐懼他們本土身份絕跡,日漸輕視中國影響。然而,本書指出,抵抗中國影響是全球現象,不同國家之中有不同的動機和強度,端在乎各社會如何平衡中國影響和各種社會力量。本書同時提出一個同心的中心—邊緣框架,以此比較不同形式的中國在司法管轄區域外之影響的機制,從經濟影響至軍事和外交影響。

詳細資料及圖片來源:這裡

香港學術情報室

【論文徵集】冷戰時期香港、新加坡和台灣的城市景觀

論文集擬定書名:Space as Signifier: The Cityscapes of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pei during the Cold War

目的:

比較冷戰時期(1947-1991)三個亞洲城市的地景意義,比較會強調三城作為冷戰前沿的共同身份及三者在其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語境下之差異。

簡介:

論文集聚焦在城市景觀(某城市之地景)這概念,展示出空間如何被用作能指。對我們來說,空間並非只指實在和具體的土地、地方和地域;它同時可以是權力的象徵,並框限人類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法。在冷戰時期,城市景觀之設計有其獨特意義,因為它可在全球意識形態之戰中作為贏取人心和思想的工具。

稿例:CV和五百字摘要

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

聯絡:Tze-ki Hon (t.k.hon@cityu.edu.hk)、Ying-kit Chan (y.k.chan@iias.nl)

資料來源:https://www.na-tsa.org/post/fwd-call-for-papers-the-cityscapes-of-hong-kong-singapore-and-taipei-during-the-cold-war?postId=6048445abcbe35005788e1f7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在迷霧裡尋找燈塔──「雨傘運動」以來香港的民主發展

作者:潘嘉偉

出處:《台灣人權學刊》第5卷,第4期(2020年12月):123-130

摘要

近年,香港經歷了「雨傘運動」、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和立法會與區議會參選人被取消資格、反送中運動和港版《國安法》等情況,民主發展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其後「雨傘運動」地區的基層民主發展「遍地開花」,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大勝,但在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強推所謂《國安法》之後,香港的司法獨立和法治狀況令人深感憂慮,言論自由更是日益消逝。香港今後的民主發展十分黯淡,有如在大海中風雨飄搖的孤舟,奮力尋找那遙遠的民主燈塔。

香港學術情報室

【學術論文】東亞遊民政策及服務策略初探──橫濱、首爾、香港為例

作者:徐國慶

出處:《人文與社會學報》第3卷,第4期(2020年5月):59–92

摘要:

我國的遊民服務在社會政策制度下的法定服務項目,其法源來自《社會救助法》第十七條。依據該條內容,各縣市政府須制定遊民輔導辦法,對其轄區內遊民提供生存保障之資源,以維持遊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雖然有相應的法令可規範著遊民服務的處遇措施,但實際上對於遊民的服務模式大多仍以生活維持的層次。如何找尋更適切的遊民政策概念框架,以制定適切的服務模式,成為現階段遊民政策思索的主軸。本文主要目的在探索東亞國家的遊民狀況及服務政策的演變,特別集中在日本、韓國及香港的城市治理,檢視這三個城市的遊民服務的政策發展、政策影響及服務策略方法有何異同,進而對照我國遊民政策與服務策略之良窳,以提出更為適切的遊民政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