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情報室

香港殖民時期電影放映與接收史料庫(1897-1925)

此資料庫為研資局優配研究金資助研究計劃「殖民地香港的映演實踐:電影放映與接收史(1897-1925)」(GRF#LU 12613217)的部分成果。資料庫開放予公眾瀏覽逾29,000項與電影相關的報章資料,包括戲院、片商、發行網絡、電影廣告與電影評論等,並提供香港電影歷史初期至1920年代的重要研究資料,以助建構香港早期映演實踐的歷史。

「映演實踐」指涉:一,影畫放映的多重面向,涉及包括科技展示、公共慈善聚會、娛樂表演,及時髦的文化追求等活動;二,電影行業在未有電影製作前的發展。藉由與映演實踐相關的資料,了解映演的獨特地位,探索放映活動背後的運作、場地、設施與設備等安排,我們方能洞悉映畫放映與二十年代香港社會架構的關係。同時透過剖析當中的放映作息及交易,描繪出香港電影行業草創的歷程。

絡繹的「實踐」令放映活動日趨完善及備受肯定。無論是當年的放映設備與環境、電影發行與上映,以至電影的核准檢查、戲院的經營狀況,映演實踐的各個軼事均能展現早期香港電影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有助進一步了解殖民時期香港的公眾生活。

計畫主持人葉月瑜教授帶領由電影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員、兩位研究主任及十一位學生組成的研究團隊,搜集於1897年至1925年間,三份主流英文報紙上刊登逾關電影行銷、宣傳、放映及讀者來函的58,000個資料,編整成為資料庫。三份英文報紙分別為:香港第二份創刊的報紙《德臣西報》﹙1845-1974)、首份由美籍牙醫Robert Fraser-Smith創立及以其批判角度聞名的《士蔑報》﹙1881-1951)及二戰前創刊的報紙中唯一現存的《南華早報》﹙1903-至今)。

團隊將從微縮膠片收集到的58,000條有關報導編纂為逾29,000項概括的條目,並將與映演實踐相關的資料歸類為四個範疇:地點、機構、人物和放映機及電影,每個資料均為獨立的標籤,方便瀏覽其他包含該資料的條目。

原文中有不少舊字及謬處,團隊以貼近原文為原則,保留有誤的內容並加上 [sic] 作為標示。鑒於資料數目龐大,團隊各人共花五年時間整合及編纂條目,所有條目經葉月瑜教授與名譽顧問戴樂為教授校正。但條目仍難免有錯之處,因此團隊將持續校對條目內容,並在必要時作出修改。

葉月瑜教授
嶺南大學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

資料及圖片來源:https://digital.library.ln.edu.hk/en/projects/flim/intro?fbclid=IwAR2CRDJYy95bTueCEWLhS6KkgWnZR2LH_5xwXYF5Vlgdahwsj8Vre-nQT_g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