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Lee Sangjoon出版了專書《電影與文化冷戰》(Cinem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當中談及兩個網絡。第一個網絡來自來美國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第二個網絡則是出現在亞洲基金會在六十年代初完結後,一群反共的電影製片持續保續聯繫。而香港,則是這個東亞版圖——香港、南韓、台灣、日本——的其中一份子。
書籍簡介:
《電影與文化冷戰》探索在戰這後,亞洲電影如何被跨國合作和競爭所塑造,這些亞洲國家包括冷戰時期新獨立和殖民的國家。作者同時運用了全球和地緣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區的電影文化和工業。亞洲地區出現了新經濟情況,而那些早期電影企業家則有共同的戰後經驗,凡此種種,均受五、六十年代冷戰政治、美國文化外交政策和日見緊密的文化流動所影響。作者仔細考察在動蕩時期的文化現實,為亞洲電影重構出極可觀的電影史。
作者在書中闡明,東亞和東南亞的製片、創意人才、政策製定人員和知識份子受荷里活啟發,渴望能把自己地方的制度工業化,以此來擴展市場,提升他們文化產品的競爭力。他們因而成立了「亞洲太平洋電影製片人聯盟」(Federation of Motion Picture Producers),主辦了亞洲電影節,也共同製作了不少影片。《電影與文化冷戰》清楚表明,這個戰後的亞洲電影製片人之緊密網絡,很大程度上是因着冷戰的文化政治和美國的霸權而來的。
電影節不同的城市舉行,像是東京、新加坡、香港、吉隆坡,它們每年一度,把電影創意展示出來,同時讓中央情報局(CIA)有機會在冷戰時期於美國和亞洲之間,建立和維持文化、政治和體制上的連繫。《電影與文化冷戰》重探這段幾乎為人所遺忘的亞洲電影和電影工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