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帶個腦返學》將作者楊秀卓十年間在《星期日明報》的專欄文章輯錄成書。
楊秀卓八十年代開始藝術創作,九十年代轉為站在教室的視藝老師。
他講藝術教育,其實是想講生活。由「香蕉」到「PM2.5」、由個人尋夢到傷痛療癒、由街道風景到城市生態、由工人到不同能力人士⋯⋯
輕描淡寫我城的文化故事:由五十年代到千禧,把失去的隨着記憶重現。
豐富的藝術家例子和藝術知識,穿插在人與事之間,遊走於不同年代和地區之中。
178件不同媒介的學生作品,過百幅素描,極具創意和充滿叛逆色彩,反映着一代青少年的心聲,述說着既是個人,也是一個年代的香港故事,是六百多頁書的精華所在。
本書超越藝術教育範疇,是一次思考與學習之旅。
推薦語
楊秀卓好努力透過視藝科教學,嘗試改變what is(現實),創造what ought to be(理想/應該係咁嘅)。因為視藝科冇教科書,楊老師需要自備教材,佢從古今中外、歷史地理、宗教、語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通識、數學各科目抽取課題⋯⋯由文學到食物,統統都讓楊老師用作視藝科嘅內容,成為課堂上嘅題材,讓學生從多方面嘅體驗中建構知識。佢帶同學去睇畫展、舞台劇;鼓勵學生到商場公園創作,去上水旺角深水埗觀察地踎茶樓食飯,到油麻地「活化廳」,畀學生睇剪報、電影,邀請罷工工人到學校主持週會及文學家到校主持工作坊;支持學生到北區圖書館示威,抗議圖書館缺乏與藝術相關的讀物。
楊老師呢本書有好多充滿智慧嘅金句或段落,睇下得唔得到你嘅共鳴。如果有,你讀呢本書,你會愛不釋手。
──莫昭如
楊秀卓是一個很「火」的人,他的學生如是說。
楊秀卓運用個人閱歷和藝術文化去點火,不只是在造就一些藝術家,更重要是造就更多年青人透過藝術去認識自己、社會和世界。他們生有更強的觸覺和開懷去面對日益破落的時空。他們培養了更強的批判和獨立思考能力,更具創意地處理自己和別人在生活上和生命的難題。楊秀卓是星星之火,他的學生也是星星之火。在偌大的灰暗世界,實在需要很多很多星星之火去照亮和燃燒,讓在燎原之後,百物重生和叢生,百花齊放。
──馮美華
內文試讀
書籍資料
作者:楊秀卓
統籌:AB
責任編輯:楊天帥
編輯:蔡寶賢
校對:KH
設計:西奈
出版社:humane archive limited
出版日期:2022 年 9 月
印刷廠:l. force printing company limited
ISBN:978-988-76307-1-5
Book A : 978-988-76307-2-2
Book B : 978-988-76307-3-9
定價︰HK$388
發行價:HK$271.6
作者簡介
楊秀卓,香港大學畢業,主修比較文學、藝術史。
從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曾在美國跨國公司任職會計,見證過新自由主義經濟的興起,及各大財團以全球化之名掠奪他國的資源。其間,業餘搞藝術創作。
屬嬰兒潮一代,飲香港文化奶水長大。由在後巷飛髮、舖看公仔書《財叔》開始,到《兒童樂園》、《突破》、《學苑》、《文化新潮 》、《號外》、《七十年代》、《現代青年人週報》、《電影雙周刊》、《越界》、《打開》、《文化現場》、《E+E》、《SEE》、《Meta-global》、《瞄》、《 跨時》、《 字花》等。對世界充滿好奇。
長期活在舒適區,旁觀他人的痛苦。
教書就是創作,以不華麗的風格入手,掩飾潛藏深處的一份歉疚。存在,原來也是一種視覺形式。別無選擇,必須如此。
目錄
【Book A】
自序
推薦序
推薦序──莫昭如
推薦序──馮美華
第一章:城市二三事
公共與藝術
「實Q」治港
公園(一):旅行
公園(二):記憶
分秒必爭
知識與創意
「剪影」
看見黃色
面目模糊
面貌
病毒
逃亡
做到彎腰
情深一吻
移動的彩虹
符號再造
透明的天使
尋人
街頭Cosplay
距離
障道中起舞
City By Numbers
第二章:我有話要講
手手相印
髮髮相連
枕頭
一把火
土鳳凰
大不同
大肥肉
女兒身
出路
可以的話
豬心與花瓣
生涯規劃
用完即棄
白日夢
性騷擾
肥女人
假髮、蝴蝶
帶個腦返學
愛情如垃圾
照片、鋼琴
夢想
撕裂再縫合
燒掉上學的日子
燒焦的致瑰
藥水膠布
愛情就是宗教
第三章:身體會說話
乳房的歷史
女體
自拍遊戲
看不到的身體
分裂的我
手的伸延
文字、身體、城市
行屍走肉
吐魚
扭曲的身體
男生女身
異形
結婚
腳底工人
壓抑的慾望
長辮
第四章:我鍾意我城
鴨寮街
六十年代香港
上水新康街
曾灶財
說不出的未來
46664/27/95
地產霸權
老人(一)──日常
老人(二)──孤獨
老人(三)──死亡
自來朲
你我垃圾何其多?
忘了,忘不了
牀與數字
雨傘
停車場
殺弱
淚水
聲音載體
眾聲喧嘩
街道對話
新移民
繁華的代價
露宿者
藝術與時代
【Book B】
第五章:明天會更好?
地球好危險
三年
近在天邊,遠在咫尺
微膠粒
漂流木
樹木.地土.人
7,000 棵橡樹
人禍.藝術
反核
木、林、森
王久良
生態難民
白色墳墓
波變
城市病了
海洋大災難
國際土壤年
無處不在
買衫
Mirele Laderman Ukeles
水中央
Olafur Eliasson
PM 2.5
第六章:我吞了什麼
吃的態度
曲奇餅
朱古力
吉列魚柳
厚多士
種子壟斷
種子銀行
北極種子庫
吃與土地(一):「五星級」食物
吃與土地(二):甘蔗乙醇
吃與土地(三):蔗糖
吃與土地(四):糕點
有情飲水飽
食物畫
香蕉(一)
香蕉(二)
香蕉(三)
記憶與遺忘
排泄物(一)
排泄物(二)
幫湯
衝突廚房
第七章:火燒現成物
尿兜
假髮與球拍
鉛筆與椅
物件的文法
繩、撳釘、掃把
刀與土地
內臟
心靈之旅
戰艦與T-back
吊書
利是封柱
男廁衛生巾
社衫
花、木櫈
匙羹、叉
Bra-Bra 校園
Ideal School
第八章:與工人相認
工人
爸爸是工人
世界工廠
富士康
工人玩音樂
推門與花朵
第九章:Outsider Art
超級靚女
有價有市
分裂天才
讓街坊看見
廿四人的傑作
包櫈
抑鬱症
第十章:喜怒哀樂事
劉可儀(S3,2011–2012年)
朱蔚嵐(S3,2007–2008年)
江心怡(S4–6,2011–2014年)
石崎靜(S4–6,2011–2014年)
萬斯雅(S4–6,2011–2014年)
莫婷(S4,2006–2007年)
葉詠詩(S4–6,2009–2012年)
蕭恩霖(S4,2006–2007年)
鍾美千惠(S4–6,2009–2012年)
何霞(S4–6,2011–2014年)
吳倩雯(S4–6,2009–2012年)
徐韻怡(S4–6,2011–2014年)
梁瑩瑩(S4–6,2011–2014年)
報導及訪問
2023年1月3日:黃靜美智子,〈【楊秀卓專訪】從火爆藝術家到另類視藝科 《帶個腦返學》呈現藝術教育可能性 楊秀卓:希望下一代的日子,比我這代更加好〉,《明周文化》。
2022年11月10日:周子皓,〈存在的叩問──《帶個腦返學》新書會:楊秀卓對談楊秀卓,火種燃點自我〉,《虛詞》。
2022年10月22日:郭達年,〈《帶個腦返學》的香港藝術家/視藝教師楊秀卓訪談〉,《中央廣播電台》。
2022年9月30日:〈楊秀卓結集學生作品 「說好香港故事」〉,《明報》。
書評及文章
2022年10月18日:陳景輝,〈【教育侏羅紀】懷著感激之情,翻閱楊Sir新作《帶個腦返學》〉,《虛詞》。
2022年10月10日:莫昭如,〈以視藝科教學改變what is,創造what ought to be──《帶個腦返學》推薦序〉,《微批》。
2022年9月26日﹕楊秀卓,〈見個人、見社會、見世界:《帶個腦返學:藝術與生活的學習之旅》自序〉,《微批》。
書會與活動
2022年10月22日:〈《楊秀卓×林天翔》——師生對談:論藝術老師的角色〉,Lemna of the alchemist。
2022年10月15日:〈存在的叩問——楊秀卓對談楊秀卓 (《帶個腦返學》新書會 )〉,塔冷通心靈書舍。
2022年10月8日:〈藝術與時代——什麼時代生產什麼藝術,總是有跡可尋〉,社區發展文化中心。